〔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2000)04-0081-03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创新精神的涵义非常广泛,但是,离开了思维,创新精神就失去了根基,学会思维才能创新,学会思维才能有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准备、基础和前提。诚然,我们不能说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但我们却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因此,每位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不同的学科门类、知识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学生思维的属性也是多方面的,如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概括性、创造性等。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解答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中获得汲取知识的方法。课堂问题教学法的首要之点在于设计问题,问题设计与思维过程紧密相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相统一的突破口。几年来,我们在“教育学”的教学中尝试了课堂问题教学法,使师范类教育理论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文从问题设计与通常几种思维属性关系的联系上,谈谈课堂问题教学法与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以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做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能力的首要标志。培养思维能力,应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入手。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敏捷,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在教学活动中看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导向上是否得当。所谓问题导向,就是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问题,通过问题指导学生思维的路子,使其符合一般的思维活动规律。具体地说,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联系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群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规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学习动机,引发其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每个教学内容或内容转折都能设计出合乎学生认知水平及认识规律的问题,并辅之以适时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来越敏捷。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了问题,留下了不少时间让学生看书思考,并再三启发,但学生回答问题不踊跃,且不得要领。一般情况下往往会责怪学生思维迟钝,其实,是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导向不得当,或不明确,或序列不分明,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所致。比如,当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教育学”这门课程时,不免要有些好奇心和新鲜感。为此,我们在“绪论”课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群:为什么现代科学要划分为这么多学科?划分学科的依据是什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属性是什么?为什么师范院校要开设教育学?如何学好这门课程?等等,一个一个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并解答,逐步地推进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想了解这门科学知识、学好这门课程的欲望,而且形成了积极思维的良好开端,形成了思维活跃的好势头,促进了思维的积极性和敏捷性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的根本属性之一,居于思维范畴的重要地位。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他们已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历,思维活跃,勇于探索,期望尽早尽多地了解客观世界,实现人生的价值。但又不甘于随便接受别人的观点,凡事总要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正是大学生思维批判性发展的良好表现。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活动的内在动因,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没有批判的思维世界将是一片灰色。在“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规律、基本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讨论,提出问题,引发同学们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展开争论,这对其概念的基本层次、内涵外延认识得比较深入,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为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内容更表现出广泛性和批判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介绍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学科发展动态、各家学说及各学派的观点主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问题教学法,会使学生对各家学派的学说理解得较深入,利弊把握较准,会大大地提高批判旧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是在进行某些具有批判性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或认认真真地做误,让学生去鉴别,使学生在疑惑中幡然醒悟。这种“醒悟”的境界常是正面教育无法达到的。在醒悟和批判中,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考问题越来越深刻,从而促进了思维批判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诸多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基本规律和共性的认识,与运用一般的、普遍的规律去指导、认识个别的特殊事物的演绎推进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概括性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教育学”的基本知识都是从诸多教育现象、教育教学经验及教育规律中抽象、概括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过程中获得的,反过来运用教育理论的一般知识去指导各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现象和过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 问题教学法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介绍、分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现象和过程的事例,向学生传授“背景”知识,给学生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进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发言争论,抽象概括出一般的基本知识。例如,对于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的问题,通过分析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及人口、自然气候、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等,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基本结论。这样,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从而深受教益。运用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去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学”教学的更深层次的任务,也正是“教育学”教学的更艰巨的任务,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由一般到特殊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进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诸如年龄特征、个别差异、顺序性、阶段性、发展性教学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提出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问题,学生们相互启发,各有见地。又比如,在进行教学方法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回答:“你将如何运用×××方法进行×××内容的教学?”或者“你会选择×××方法或方法组合进行某一课的教学吗?”如此等等。思维概括性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是思维发展的基本反映,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