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的陷阱与规避

作 者:

作者简介:
钟志贤(1964- ),男,江西瑞金人,江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远程教育和教学设计研究,E-mail:Jxzzx@126.com。南昌 330027

原文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文章在考察和分析了数字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从“特征不变量”的角度揭示了数字阅读中存在的六大陷阱:“多、快、浅、碎、轻、躁”,其后果是“多则惑、快则眩、浅则薄、碎则散、轻则浮、躁则乱”;针对六大陷阱的特点,从理论和策略框架的角度提出了四字心法的规避方略:“少、慢、差、费”,“少、慢”主要对治“多、快”问题,“差、费”主要对治“浅、碎、轻、躁”问题。文章认为,数字阅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数字生存的重要构成,理想的数字阅读效果主要取决于人机关系性质和数字公民的信息素养。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面向数字阅读

       1996年,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指出,数字化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生存方式。数字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人类生存于一个数字化的活动空间,运用数字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就是数字化生存。[1]

       转眼间,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已走向数字化生存。以阅读为例,数字阅读已成为数字生存世界的学习或读书方式,成为今日学习文化的显著标志。传统的阅读,主要是指通过视觉媒体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基于视觉感知的系列思维心理活动过程,包括理解、分析、批判、评价、意义建构等等。[2]数字阅读(Digital Reading),也叫数字化阅读、信息化阅读、电子阅读或屏读(Screening),是基于信息技术工具(网络在线、离线、手机、电子阅读器、光盘、IPAD、PDA/MP4/MP5)的视听觉符号信息处理活动。

       数字阅读日益成为阅读的主流趋势。自2014年以来的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达50.1%,首次过半。[3]2014年接触率为58.1%。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半个小时。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66.4%的人进行微信阅读。[4]2015年接触率为64.0%。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一小时。人均每天微信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接触Pad的时长都较2014年有所增加。数字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持续快速发展,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正在成为国民新的阅读趋势。[5]

       数字阅读在发展,国内外对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数字阅读的优缺点和功能认识也在持续地深入研究。不少专家对数字阅读的碎片化、肤浅化、浮躁化等现象表示了担忧,认为“读屏”的阅读容易导致“浅思则止”的精神提升障碍等。[6]

       面对数字阅读的高歌猛进,在沉浸于数字阅读的愉悦或狂欢的同时,我们需要理性考察和分析数字阅读中可能存在的思维和情感陷阱,洞察数字阅读的流弊及成因,探索规避数字阅读陷阱的方略。

       二、六大陷阱:数字阅读的流弊

       有研究者指出,任何媒体在发展某种认知技能时,都是以损害其他认知技能为代价的。使用基于屏幕的媒体手段增强了我们的视觉空间阅读技能,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新的“更高层次认知过程的缺陷”,包括“抽象词汇、专注、反省、归纳性问题的解决、批判性思考和想象”等。[7]

       在考察数字阅读现象和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时下数字阅读存在“贪多、图快、浅薄、碎散、轻浮、躁乱”六大陷阱,即“多、快、浅、碎、轻、躁”。

       (一)多:多则惑

       名曰“超量阅读”,实为漫无止境、贪得无厌、得一望十、眈眈逐逐,导致“信息超载”,产生无所适从、消化不良、认知负荷沉重等现象。

       数字阅读“贪多”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易得性,阅读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阅读目标导向的模糊性。

       但是,我们能“多”过信息激增吗?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出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8]摩尔定律表明,全球信息生产量以每年66%的速率增长,相当于每18个月翻一番。全世界每秒钟生产6000平米的信息储存材料,这一速率大致相当于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我们处于信息核爆的威慑之中。而且,我们正日益走向屏幕世界。今天,50多亿张数字屏幕在我们生活中闪烁,而且每年还会生产出38亿个新屏幕。[9]

       (二)快:快则眩

       名曰“快速阅读”,实为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惊鸿一瞥,导致“信息超速”、头晕目眩、囫囵吞枣,致使信息难以在大脑工作记忆系统中驻留、消化和内化,如水过筛。

       图快,我们能逾越神经生理结构的特性吗?研究表明,5秒~10秒是大脑进入理性思维的时限,也就是说思考区域至少需要5到10秒的时间来处理信息刺激。以电视屏幕来说,电视画面或每个镜头的平均时间是3.5秒,其快速的切换时间根本不能使人的大脑转换到理性思维状态,亦即没有进入思考状态的时间。我们的思维只能跟着电视画面走,没有机会参与思考和想象。显然,“屏读”的数字阅读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西方管理学有一个“6秒钟法则”,说的是当你遇见生气或愤怒的事情时,一定要等6秒钟再来作最终处理决定。这样才有理性思维判断力量的介入,理性思考后的决定一般是比较明智的。[10]此外,由“快”而产生的“阅读超速”,由于失去信息加工的思维介入,也就不容易产生有意义的“认知留存”(Cognitive Residue)。

       (三)浅:浅则薄

       名曰“浅阅读”,实为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导致似是而非、害怕思考、望文生义。“浅”阅读的直接后果是丧失专注力或注意力,遮蔽阅读的深度理解或意义建构,并且产生一种“阅读”的自我欺骗。真正的阅读是既不能“浅易”,也不可能“轻快”的。“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这是泰戈尔的经典诗句,却不适合作为“深度阅读”的指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