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5)10—0072—04 自我效能在研究初期还只是个体行为水平上的概念,是个体行为的动因,是个体能动性实施的关键,但近来这一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扩展至集体的水平用以解释群体或团体的行为[1]。关于自我效能,国内外早已作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但就国内而言,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自我效能的个体水平上,即个体自我效能方面。自我效能在集体水平上对各个领域里的集体行为的良好预测和控制能力已经开始被国外学者所证实。最近,哥达(Goddard)在班杜拉(Bandura)的集体效能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出了教师集体效能(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的概念。 教师集体效能是新近出现的、学校组织水平上的一个重要变量,它能够有效地预测和改变学校间普遍的学业成就差异[2]。在集体的水平上, 学校之间不仅在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构成和性别上存在着普遍的差异,而且教师集体效能的水平也是不同的。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的水平上,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构成、性别和教师集体效能等组织变量可以部分地解释学校之间的学生学业成就差异。但与前者不同,教师的集体效能不仅在学校水平上对学校的学业成就差异影响最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可以改变的。正因如此,教师集体效能的研究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教师集体效能的内涵 个体自我效能是指个体所持的、对自己具有组织和实施达成某一特定成就目标的能力判断或信念。与个体自我效能一样,集体效能也是对能力的判断,但它是指集体成员对于集体能力的判断或对完成即将到来的工作的集体能力的评估。班杜拉将集体效能定义为“集体对组织和实施达到一定成就水平所需行为过程的联合能力的共同信念。”[3] 教师集体效能来自于班杜拉的集体效能,是集体效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尽管教师效能或教师教学效能(teacher efficacy)的研究在历史上一直受到罗特(Rotter)的控制点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这两种理论范式的影响,从而使得教师效能的概念、结构和测量一直处于争论之中,但后来的研究者一般都同意教师效能指的是教师所持的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学生行为的能力信念[4]。与教师效能一样,教师集体效能指的也是教师对改变学生行为能力的评价,但此时评价所指的对象不再是个体教师,而是对教师集体能力的评价。因此,与教师效能不同,教师集体效能涉及到不同的效能结构,它们是有差别的分析单元。教师效能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学生行为的能力判断;而教师集体效能是指“学校的教师对于教师成员作为一个整体的、能够组织和实施所要求的对学生具有积极影响的行为过程的能力知觉和信念。”[5] 前者要求教师对个体自我指向的能力做出知觉;而后者则要求教师对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能力做出评估。 教师集体效能是一个出现在集体水平上的变量,是教师成员在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中出现的产物。这个新出现的属性超出了个体属性的总和。正如教师个体效能部分地解释了教师对学生成就的影响,从一个组织的观点来讲,教师集体效能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学校在学生成就上的不同影响[5]。 二、教师集体效能的形成和发展 尽管个体和集体的效能在结构的单位上不同,但两种不同形式的效能却通过相似的方式在形成和发展[3]。班杜拉假定了4个效能信息源: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社会劝说和情绪状态。这些效能信息源对于教师个体效能的形成很重要,对教师集体效能的发展也不例外。 (一)成败经验 教师集体也经历着成功与失败。学校过去的成功有助于累积教师们能够继续成功的信念;反之,失败则削弱了它。如果成功是经常的且非常容易,那么失败很容易产生沮丧。坚定的集体效能信念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最终战胜困难的经历。 (二)替代经验 教师们没有把直接经验作为集体效能的惟一信息源。教师集体可以通过观察其他教师而获得学习的机会,如他们能观察到同事的成功教学行为或其他学校的成功事例。正如观察到类似特征的他人在教学中取得了成功,教师个体效能被提高了;教师集体效能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业上取得成功的学校,特别是在同等机会和限制面前实现类似成就目标的学校而经历着改变。教师集体效能也可通过并不类似的、但已经达成高价值成就目标的榜样而得到提高。此外,具有替代学习机会的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与观摩教学、系统的教师职业培训以及对教学行为的有效及时反馈可能不仅提高了教师个体效能,而且还提高了教师成员的集体效能。 (三)社会劝说 社会劝说是增强集体成员对于他们能够实现目标信念的又一途径。成员间越具凝聚力,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就越有可能被正确的舆论所说服。单独的言语说服可能不是一个有效的改变源,可能不会引起学校教师集体观念的深度变化,但与成功榜样或直接的成败经验相结合,就很可能带来教师集体效能的改变。劝说可以通过鼓励成员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最终取得成功,劝说还可以增强集体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的信心。因此,劝说使得教师成员在集体面前更具坚持性,而必要的坚持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四)情绪状态 组织是有情绪状态的。在突发事件(如学生的人身受到威胁)面前,高效能感的学校能够经受压力,面对危机敢于挑战;相反,无效能感的学校由于不能经受压力而使整个学校机构处于瘫痪状态,因为情绪状态影响着学校对突发事件的理解和反应。事实上,高效能的学校在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时,习得了如何应对挑战的能力,他们知道了日后如何适应与应对各种干扰因素。组织的情绪状态受到集体的成功与失败,集体的唤醒水平、焦虑或兴奋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