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三义

作 者:
杜卫 

作者简介:
杜卫,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美育的基本意义是感性教育,即保护和提升与理性相协调的丰厚的感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美育概念的现代性。美育是培养整体人格的教育,感性发展有利于整体人格的健康成长。儒家主张以深度体验的方式培养人格,使德性内在化,从而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美育思想传统。美育又是创造教育,激发生命活力,培养独创性和创造性直觉。美育的这三层意义是相互有内在关联的。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1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由18世纪的席勒在《关于人的审美教育的书信》(我们一般翻译为《美育书简》或《审美教育书简》)中所创。1901年,蔡元培在他的《哲学总论》中提到了“美育”①,一直沿用至今。尽管这个概念是由德国人在18世纪提出来的,但是人类关于美育的思想却源远流长,王国维的《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就是以席勒的美育理论阐发中国孔子美育思想的典范之作。而且,席勒之后,欧美国家论述美育的论著并不多见,远不如研究艺术教育的多,但是在中国,美育研究方兴未艾。“美育”还经常出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中,实施美育成为国家意志。美育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格教育伴随着儒学传统延续至今。中国的美育思想最为丰富,而且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美学最独特的精神传统。进入21世纪,美育回应时代需求,又具有了新的意义。本文立足当代,打通古今中外美育理论,概括地阐发美育的三个主要意义。

      一、美育作为感性教育

      美育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感性教育。席勒首创的美育是“die Erziehung”,这里的“”来源于鲍姆嘉通创造的新词“Aesthetica”(这个词后来被译为“美学”),其本义是感觉学、感性学。所以,席勒首创的“美育”一词,本义就是感性教育。20世纪上半叶,席勒美育理论引入我国,当时的学者往往把它和康德美学一起论述。由于席勒继承了康德提出的人类主体意识三分法,即知、情、意(情对应于人的审美、艺术活动),再加上我国儒学中心性之学的深刻影响②,他们就直接把美育理解为“情感教育”③。把美育定位于情感教育是有其合理性的,极具中国特色。但是,情感教育相对于感性教育,意思虽然很相近,可是范围有所缩小。特别是“情感教育”的提法不能标示美育的现代性意义,即针对感性受压抑、人性脱离自然而要求恢复人的感性,实现人性的内在和谐。因此,还是提“感性教育”更符合席勒的本意,也能体现美育话语的现代性。20世纪末,伊格尔顿曾评论说:“美学是作为有关肉体的话语而诞生的……审美关注的是人类最粗俗的,最可触知的方面,而后笛卡儿哲学(post-Cartesian)却莫名其妙地在某种关注失误的过程中,不知怎的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审美是朴素唯物主义的首次激动——这种激动是肉体对理论专制的长期而无言的反叛的结果。”④席勒提出美育正是要在理性占主导的文化和教育中保护和发展人的感性,使人能重新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平衡,重建和谐完整的人格。所以,美育是作为现代性命题提出的,其宗旨是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肉体化的联系;其本义是感性教育,即在理性教育的同时,促进人的感性方面(如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等)的发展。

      席勒的美育概念是基于他关于美的观念和人性的观念的一致性,“从人性的概念中一般地推导出美的普遍概念”,同时“与人性的理想一起我们同时获得了美的理想”⑤。人性的理想在现实中已被破坏,具体地说,就是理性压抑感性,造成了人性分裂,因此需要美育来恢复人性的和谐。他指出,“欲求占了统治地位……利益成了时代的伟大偶像……哲学家的探索精神把想象力也撕成了碎片,艺术的领域在逐渐缩小,而科学的范围却在扩大”;现代人的人性被分解,“成了碎片”,“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标志”⑥。接着,席勒揭示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正是教养本身给现代人性造成了这种创伤”,其要害是理性的过度扩张和等级、职业的严格区分,从而使得人的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致命的冲突使人性的和谐力量分裂开来”⑦。同时,席勒又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分析了造成上述人性分裂状况的深层原因。他说,那种状况适用于处于“文明进程中”的任何民族,“因为所有民族在通过理性回归自然之前,都无一例外地会由于理智的过度敏感性而远离自然”⑧,其结果是“我们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牺牲品”⑨。席勒这种对于现代性的深刻批评,展现了他提出美育的时代性意义,即现代化进程对人性的破坏源自感性的缺失或被压抑。他提出美育问题的着眼点是:在理性逐步占据主导的世界里,恢复和确认感性的地位和价值,重建与理性相协调的感性世界。他指出,理性为了精神性的追求而剥夺了人的自然本性,为了统一的人格而抽去了具体生存状态里个体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其实就是启蒙理性的片面性,而美育正是为了纠正启蒙理性的片面性而为时代所需要。他写道:“认为一切知性启蒙所以值得重视只是在于它对于性格的反作用,这是不够的。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启蒙还要由性格出发,因为必须经过心灵才能打开通向头脑的道路。感受性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⑩在席勒看来,理想的人格就是既有统一的理性,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充满力量,又温柔;既有理性的成年性,又有想象的青春性。为此,他指出:“我们有责任通过更高的教养来恢复被教养破坏了的我们的自然(本性)的这种完整性。”(11)这就是说,席勒在承认启蒙理性的合理性的同时,着重揭示和批判它的弊病和危害,并认为要用一种新的文化策略来修正文化发展的方向,使之朝着更合乎人性的方向平衡协调地发展。虽然席勒主张建立一种感性与理性平衡和谐的人性,但是,针对当时的现状,席勒提出美育的重点是恢复感性,消除启蒙理性的片面和专制,由此克服人性的分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