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现代“文学”名义试探:由朱希祖回溯周氏兄弟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雪虎,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现代文论研究,电子邮箱:chenxuehu@bnu.edu.cn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文学”之名得到系统宣示,西来内涵进入相应体制,形塑百年来现代文学文化,其开端当以朱希祖发表论文《文学论》为标志。大学体制中的文学教授,通过论文的形式,正式宣阐“文学”的内涵和义界,影响逐渐扩散披及社会,其功效非一般社会言论和学理探讨可以比拟。朱氏文论和观念主要来源于周氏兄弟,而十年前留学日本的周氏兄弟是最先一批参考和鼓吹西方现代意义上文学的青年学人,虽然仍处于传统的压抑和成长的波动中,但其心中现代文学之审美情思和兴发感动已汹涌澎湃,呼之欲出。经过晚清民初十余年的蕴蓄,终于在五四时代借由文学革命而繁枝散叶并开花结果。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7 年 02 期

字号:

      在现代意义上作为总名的“文学”是新兴术语,其内涵主要来自西方,在晚清中国其名义尚未得到明确宣阐。在20世纪初,体制层面上的国族文化建制活动业已发动,大体以壬寅—癸卯学制为标志,设置所谓“文学科”。虽然张之洞等老派学者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竭力维持传统“文学”意涵,但借由西来的范型和影响,已使“文学”无可避免地发生转义,并在社会上得到少数精英的呼应。比如在王国维那里,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字”与图画、音乐、雕刻、书法等一起同属于美术,其《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1905年)感慨传统文学地位的卑下和不独立,鼓吹应当树立美术之“神圣之位置”。其后《文学小言》和《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年)则直接使用“文学”一词,其内涵所指已与现代观念无大差别,《人间嗜好之研究》(1907年)并列使用“文学”与“美术”,认为“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是“成人之精神的游戏”。王氏使用新学语,张扬“文学”新内涵,在当时立论孤峻,出语新峭,影响并不大,但西来意涵已经渗入中土,变革的激情在青年学人心中激荡翻腾,蕴蓄着的新生力量到底不可小觑。这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现代“文学”之名义如何在五四时代宣示和确立,分析这种文学观念的渊源,及其包蕴着的相关文教思路、文学想象和文化批判内涵。

      体制宣示:朱希祖《文学论》的意义

      “文学”之名得到系统宣示,西来内涵进入体制,形塑百年来现代文学文化,当以朱希祖发表在《北京大学月刊》1919年第1卷第1号的论文《文学论》为标志。朱希祖(1878年-1944年),早年受学于章太炎,1913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先后担任预科教授、文科教授、国文研究所主任、中国文学系主任、史学系主任,直到1932年。在1920年出任史学系主任之前,主要服务于中文系。1917年11月29日《北京大学日刊》存《文科本科现行课程》,其中记载朱希祖给中国文学门一年级学生开“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古迄建安)”,给二年级学生开“中国古代文学史”,给英国文学门一、二年级学生开“中国文学史要略”。而1919年至1920年度《国立北京大学学科课程一览》显示,朱希祖所开课程包括:“中国文学史要略”,2学时;“中国文学史(一)”(欲专习中国文学者习之),2学时;“中国诗文名著选”,4学时;“史学史”,1学时。这表明朱氏已到历史系授课,但主要精力仍在中文系(陈平原4)。

      1919年初是个微妙的时间节点。当时编撰《新青年》的新文化诸君正在鼓吹“文学革命”,其影响力主要仍在社会少数精英内外。而1919年以前朱希祖虽同属新文化人,但比起胡适或同门周作人、钱玄同来,其文学观念仍恪守乃师章太炎的观点,与“文学革命”并未发生较多交集。作为国文研究所主任,朱氏在其1917年11月5日日记中写道:

      近来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主持文学者,大略分为三派:黄君季刚与仪征刘君申叔主骈文,而刘与黄不同者,刘好以古文饬今文,古训代今义,其文虽骈,佶屈聱牙,颇难诵读;黄则以音节为主,间饬古字,不若刘之甚,此一派也。桐城姚君仲实,闽侯陈君石遗主散文,世所谓桐城派者也。今姚、陈二君已辞职矣。余则主骈散不分,与汪先生中、李先生兆洛、谭先生献,及章先生(太炎)议论相同。此又一派也。(朱偰162)

      此间观念界限分明。当时国文系要求讲授“中国文学史”,朱氏在1916年便已成稿《中国文学史要略》,其中讲文、讲诗、讲词、讲南北曲,可就是不涉及小说。与之形成对照的是,1917年秋天吴梅进入北大任教,吴氏编写文学史讲义,已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不受同事鼓吹新文化的影响,小说于是成为其文学史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类。这样看,在新文化运动刚开始时朱氏文学思想确实没有紧跟新思潮。①

      正当北京大学内部的新旧之争日渐激烈之时,朱希祖作为北京大学国文研究所主任、中国文学系主任,做出了全力支持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加盟新思潮阵营的抉择。②1919年1月28日朱氏致信《国故》月刊编辑部,以“当日开成立会时,未造刘宅”和“校事甚忙,无力兼顾”为由坚辞《国故》编辑部编辑一职。由此,朱氏开始积极响应“文学革命”,与新文化派诸君相与议论,提倡白话文学,以及民治与科学等思想。是年他还与马裕藻、钱玄同、周作人、刘复、胡适等向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议案三件,即《请从速加添闰音字母以利通俗教育的议案》、《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的议案》、《国语统一进行方法的议案》,促进国语统一和白话文推广。1920年又与郑振铎、叶圣陶、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影响深巨。

      以《文学论》为标志,朱希祖在1919年前后文学观念转换,显然经过思想斗争。区隔于老师章太炎,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思想勇气。在1920年正式刊行《中国文学史要略》时,朱希祖特意在《叙》中,郑重声明此书“与余今日之主张,已大不相同”,“讲演时当别授新义也”:“盖此编所讲,乃广义之文学。今则主张狭义之文学矣,以为文学必须独立,与哲学、史学及其他科学,可以并立,所谓纯文学也。”他确认“今日之主张,已大不相同”了(“中国”241)。

      《文学论》开篇即云:“吾国之论文学者,往往以文字为准,骈散有争,文辞有争,皆不离乎此域;而文学之所以与其他学科并立,具有独立之资格,极深之基础,与其巨大之作用,美妙之精神,则置而不论。故文学之观念,往往浑而不析,偏而不全。”③指责过去文学观念“以文字为准”,“往往浑而不析,偏而不全”,此言在朱希祖口说出,实在不容易。在清末民初论文“以文字为准”的,正是自己老师章太炎,而且朱氏本人也奉信不疑。但如今,朱希祖认定“论文学须有独立之资格”,行文小注直接自剖:“吾师余杭章先生著文学论,即主此说,分文学为十六科。希祖曾据此论编《中国文学史》,凡著于竹帛者,皆为文学。二年以来,颇觉此说之不安,章先生之教弟子,以能有发明者为贵,不主墨守,故敢本此义以献疑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