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理论立场的研究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研究都体现了研究者自身的问题导向,其前提预设其实就是某种价值立场选择的必然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研究自然也会体现我们的基本理论立场:放眼全球化这一时代的整体格局;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从批评理论与实践当前所面临的根本困境出发;带着我们自身的问题困惑与已有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度对话,在思想的不断碰撞和持续交锋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作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认知和评判,进而构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关注和探究的重点不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所关涉的“内部”问题,而是其“外部”问题。原因在于,只有对“外部”问题进行彻底“清理”,才能对“内部”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剖析和论断,才能有效确定其理论指涉的边界与问题域。概言之,所谓的“外部”问题主要有如下三个:第一,“何谓马克思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历史形态;第三,批评理论以往研究存在的整体性问题。 有人也许会认为,“何谓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问题是“老生常谈”,纯属“无聊之举”。但恰恰相反,这个问题对“批评理论”而言至关重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大量事实表明,以往的一些研究,如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往往把“马克思主义”这个“前置词”视为不证自明的理论前提,在未给出其明确意涵的情况下就快步跨越历史,进行激烈的隔空对话,但那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论断往往不过是漫无目的的语词呐喊,最终沦为“概念的自我嬉戏”。由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看出:一方面,一些理论流派认为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强调自己的“唯一性”,指责别的流派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方面,形形色色乃至大相径庭的各种社会思潮都被“聚拢”在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下。究其实,各种主义之间始终围绕着划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坐标”“基石”等轴心问题展开讨论、争论,因而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等理论著作的不同解读、对这些著作在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实践及其效应的理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与流派。基于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结合当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拟从以下五个主要层面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个层面,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理论和学说,即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当西方学界作这样的限定和区分时,内在地就隐含着两个核心理论问题:其一,如何看待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或者如何看待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思想关系;其二,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一个还是两个?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在西方学界引发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阐释以及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关系的重新考察和审视。至此之后,这两个问题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持续关注和探讨的“显学”。 第二个层面,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思想学说和理论体系,即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总的说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术探究上分工确有不同,理论贡献确有大小、主次之分,但“见解一致”,这一传统观点曾被广泛接受,从恩格斯本人、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到列宁等都接受和秉持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之间确有差异,但为了确保马克思主义的连贯性和统一性,主张采取一种类似于遮蔽、忽视甚至无视恩格斯与马克思思想不一致的理论观点的做法,即一种“回避差异”“确保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三种观点认为,两者思想之间确有本质性差异,不过,考虑到与恩格斯的多年友谊等因素,马克思“包容”甚至“容忍”了恩格斯的相关理论论述。第四种观点提出了更加“离经叛道”的新论断,认为恩格斯和马克思两人其实是交替作为“第一小提琴手”出现的,真正说来,以往的相关研究不是“高估”而是“低估”了恩格斯的理论贡献。 第三个层面,马克思主义主要指的是以考茨基、普列汉诺夫、拉布里奥拉、梅林等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它主要是一种社会理论、经济理论,而不是一种哲学。作为首席理论家的考茨基的相关论述就很有代表性:“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哲学学说,而是一门经验科学、一种特殊的社会观。”①需要指出的是,第二国际内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不尽相同。比如,拉法格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经济决定论或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唯物主义都是意义相同的说法”②;与此相反,普列汉诺夫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能够正确说明马克思哲学特点的术语……‘经济唯物主义’一词是极其不能令人满意的。马克思从来没有称呼自己是经济唯物主义者”③。 第四个层面,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彻底破产,俄国十月革命则标志着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它以革命的、实践的方式结束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之争。当然,“这一反《资本论》的革命”(葛兰西语)也给西方社会关于马克思主义未来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④。列宁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构成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前者在社会历史中的推广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