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学徒制抑或实验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卢俊勇,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史学博士;陶青,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重庆 400700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杜威认为,所有的教育实习无外乎学徒制和实验制两类。学徒制是教师教育技工化时代的产物,旨在培养教书匠,帮助实习生积累即时可用的教学技巧。实验制,是教学专业化时代的产物,旨在培养适应性教师。它利用教育实习作为实验室,促进真正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从实际效果来看,学徒制导致师范生习惯的形成建立在经验而非科学根基之上;教师的表里不一和双面性;实习生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的智力奴性,缺乏智力独立性;教育管理人员缺乏智力活力。实验制的有效实施,要求循序地推进五个阶段,同时在理论课程、实习指导方式、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合作以及发挥师范大学的引领作用等方面开发有效策略。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6)09-0013-12

      谁都无法否认,充分的教师专业培养不仅包括一定的理论学习,还包括一定的实践工作。对于后者,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明确它的目的是什么,即我们到底希望通过教育实习去帮助师范生获得什么?一类观点认为,理论太抽象、太遥远、太空洞,所以是无效的。于是,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系于教育实习上,希望通过实习帮助师范生积累更多即时可用的课堂教学和管理技巧,从而应付求职面试的需要,这就是学徒制观点。另一类观点,以杜威(Dewey,J.)为代表,他认为,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系统化的学科研究将解放每一个人,让他们看到新的问题,改进教学,决策制定更加多元化而非统一化。方法、学生和学科的知识将让教师做出更加有智慧、灵活和适应性的决策——这些知识将使教学更加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而非程式化。[1]因此,实践工作理应作为工具去促进师范生掌握真正的实质性的教学理论、学科知识和教育原则,这就是实验制观点。在本质上,“目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可预见的结果,目的被用来使活动有意义和引导未来的活动。”[2]教育实习的目的决定了实习的内容、条件和方法。如果说,我们的教育实习旨在帮助师范生获得即时可用的教学技巧,那么,实习的时间、地点、指导、评价方法以及管理等都将与实验制不同,反之亦然。因此,对教育实习的目的的讨论,尤为核心和关键。

      一、学徒制与实验制教育实习的本质与目的

      从历史发展来看,学徒制是教师教育技工化时代的产物。它旨在培养教书匠,盛行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师范学校成立的初期,教育实习并不受重视,被认为是附加到教师培养尾声的可有可无的“点缀”。因此,那个时期的教育实习不仅时间短,而且主要是一种学徒制的模式。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去复制和延续已有的教育教学技巧,强调模仿和机械操练,不重视理论和创新。

      这与当时的教育教学观紧密相关。当时官僚本位盛行,学生、教学和课程都被统一化、标准化,教师被视为信息的传递者和课本的忠实执行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是将固有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的全部职责就在于如何运用有效策略和方法完成教科书的讲授,从而将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学生。教学工作成为了背景无涉、千篇一律的技工活动。所以,在那时,人们将教师称作“教书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教学观和学习观,学徒制教育实习认为,教学情境具有相似性,教学方法是既定的、现成的程序和做法,如果教师掌握了一套通用的课堂教学和管理的技巧,那么它们便能够在所有教学环境中起作用。而所谓的实习就是模仿和积累有用的课堂教学和管理的技巧和策略。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相应提高,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读写算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具备高级的思维能力。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身份转换到专业者的身份,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化为学生思维引导者角色。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对于传统的学徒模式,学界进行了长期而又激烈的争论。支持一方认为它提供了耳濡目染的真实的学习机会,鼓励学习者从实践中进行学习。反对一方认为教学是一种专业活动,教师作为专业者,其作用在于激发和引导儿童的思维而非单纯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教育应该帮助师范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简单地向师傅学习,掌握一些外在的教育教学技巧,不可能培养专业教师,仅仅只是教书匠。

      在这场历史性的争论中,杜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专门撰文《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The Relation of Theory to Practice in Education of Teachers),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又详细的论述。他一开篇就将教师教育的实践工作分为两类:第一类,开展实践工作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掌握必需的专业工具,包括课堂教学和管理的控制技能和教学工作的娴熟技巧。持这个目的的实践工作在本质上就是学徒制。第二类,利用实践作为工具促进真正的重要的理论教学,包括学科内容的知识和教育原则,这就是实验制。从本质上看,学徒制的目的在于形成和武装现实的教师,其直接的和最后的目的都是实践的。实验制,其直接的目的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手段,给教师提供智力方法和材料而非快速地制造高效率的教师。杜威认为,这两种观点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所有的实践工作无非就是这两种目的。[3]

      他首先肯定“教学是一种专业活动”。教师培养属于诸如医生、工程师、建筑师和律师等众多专业者培养的体系之一。因此,其他专业者培养的历史发展和趋势可以给教师培养以宝贵的启示:第一,更高的学术要求。第二,开发一定的应用科学和艺术作为专业工作的中心。比如,化学和生理学在医生培养中的核心地位。第三,实践和类实践工作的安排是给学生提供典型的和集中的而非大量的和细节性的实践。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今后个人独立地掌握实践技能所需要的智力方法,而非立即获得手艺。[4]这种安排必然要求适当地延迟获得常规技能和专业技巧,直到学生毕业,进入到工作岗位。无独有偶,在其他专业者培养的历史上也有一段时间认为,学生一开始就应该在实践技巧上尽可能的熟练,以至于实践工作偏离了活化和阐释智力方法的目的。杜威认为,这些正反历史经验对教师培养非常重要,可以避免走弯路和精力、时间的浪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