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政治学:从西方学徒到自主创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海燕,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比较政治学。北京 100028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在西方比较政治学学科的影响下,中国比较政治学经历了一个启蒙、发展、走向学术自觉的进程。虽然近几年中国比较政治学本土化意识有所增强,学科发展走向繁荣,但就整体发展而言,其依旧是政治学学科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由于发展阶段不同,现阶段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比较政治学中的议题已大有不同。为顺应时代与国家的需求,中国比较政治学已将目光放在了亚洲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探求政治发展的脉络及规律,并尝试建立科学的政治体系的评估体系,以增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学术影响力。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6)11-0184-06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进程,二战后的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陆续被介绍到了中国,这对于中国政治学者了解政治的本质、政治体系的构成、政治的行为体以及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观点和视角。随着中国的比较政治学作为政治学二级学科的作用逐步显现,西方专门从事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成果被更多地翻译过来,这其中包括战后比较政治学的开篇之作——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①,被誉为美国比较政治学的经典之作——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②。此后,阿尔蒙德的其他著作如《发展中地区的政治》③《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④《比较政治学》⑤也相继被翻译过来。与此同时,美国学者罗纳德·H.奇尔科特的《比较政治学理论》⑥、迈耶的《比较政治学》⑦、霍华德·威亚尔达的《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⑧,以及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⑨等一批西方比较政治学的经典之作也展现在了中国学者面前。这些著作向中国读者展现了比较政治分析的基本逻辑,以及如何在复杂而多重关系中解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使那些在非比较研究中无法排除或者认为因相互抵消而不起实际作用的变化因素在比较政治学的探讨中灵动起来,成为解释研究对象的重要变量。而从个案研究到统计分析等比较政治研究方法的引介,既可以满足中国学者对政治现象或者个案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对相关变量的量化分析,显现出政治研究系统性和全面性的魅力,对于比较政治学在中国的起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从针对一国的研究发展到多国比较是比较政治研究的现实路径。英国学者沃尔特·白哲特的《英国宪制》⑩、比尔·考克瑟等的《当代英国政治》(11)、美国学者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12)、查尔斯·德伯的《疯狂的美国:贪婪、暴力、新的美国梦》(13)等,都是针对某一个国家的研究成果。随着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向专业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针对某一国家的概括性论述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针对特定国家的历史、文化及其特定专题,如民主化、现代化、族群关系、经济发展、民生、政府绩效、公民信任、不平等、社会稳定、劳工运动等问题而展开深入探讨的作品不断出现。如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的《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14)、罗伯特·A.达尔的《论民主》(15)、塞缪尔·亨廷顿的《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16)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7)、西里尔·E.布莱克的《比较现代化》(18)、霍华德·威亚尔达的《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19)、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20)、林德布洛姆的《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21)、巴林顿·摩尔的《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22)、斯科克波的《国家与社会革命》(23)、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24)、戴维·赫尔德的《民主的模式》(25)等,都将影响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纳入比较政治研究中,极大地提升了比较政治学理论的价值和层次。而对中国学者而言,西方学者针对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特定现象的分析展示,也拓宽了比较政治学研究的视野。

       此外,随着亚非拉地区“非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被西方学者纳入了研究视野,相应的学术成果也不断涌现。如美国学者劳伦斯·迈耶等的《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与理论》(26)、霍华德·威亚尔达的《非西方发展理论:地区模式与全球趋势》(27)等。虽然这些成果都出自西方学者,但由于严格遵循了比较政治学的基本逻辑和基本方法,通过理性选择主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三大基本范式对区域性国家政治发展图景进行构建,值得中国比较政治学借鉴,以便丰富中国比较政治学的研究路径,完善研究体系。

       总体来讲,在中国比较政治理论体系建构的最初阶段,西方的比较政治学家作为先行者提供了群体性智识贡献。正是通过对西方比较政治学领域著名学者及其经典著作全景式的学习和把握,中国的政治学者对西方比较政治学的整体发展状况、主要流派、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分析手段有了宏观的认识,对诸多理论流派的核心原则、特征有了初步把握。在追寻西方理论各流派之间的传承关系时,各流派的学术贡献得以总结,论争焦点和分歧根源得以揭示,极大地开拓了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视野。当前,西方比较政治的研究观点和研究范式呈现出相互兼容的发展态势,在它们弥补自身理论缺陷和应对来自现实问题的挑战时,不断兼收并蓄,构建出各种兼容性的理论或者模型,追求“简洁”性,以期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获得更为统一的意识、框架和范式。

       在西方比较政治学学科的影响下,中国比较政治学经历了一个启蒙、发展、走向学术自觉的过程。1998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发表的《政治制度需要研究和比较》(28)一文,强调比较政治学的重要性,成为中国政治学界号召学界同仁共同推动该学科发展的一声呐喊。此后,大量西方经典政治学家的作品被深入地研究和解读,并按照研究主题陆续结集出版。2004年宁骚主编的《比较政府与政治译丛》是以“比较政治”为主题的第一套学术辑刊。而2010年12月创刊、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是国内第一本以“比较政治学”命名的学术集刊。随着比较政治学进一步发展,一些重点大学增设了以比较政治学为名称的系别或研究机构,比较政治学被列为高等院校政治学、公共管理和国际政治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以比较政治学为主题的学会会议在全国各地陆续召开。中国政治学界知名的学术期刊,如《国际政治研究》《国际观察》《社会科学》等也相继开辟了比较政治研究的板块。中国人民大学的《比较政治评论》、上海师范大学的《比较政治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的《比较政治学研究通讯》《国外政治学前沿摘编》《比较政治学前沿》《比较政治与全球治理》等集刊逐步创立,国内第一个比较政治研究数据库网站“比较政治研究网”及其电子期刊《比较政治与全球治理》已开通运营。当前,中国的比较政治学者及其研究视野不断拓展,成果广泛散布于本国政治、外国政治、国际关系、政治理论、政治学研究方法、行政管理六大领域之中,辐射了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各个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