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信任与社会互动

作 者:
石艳 

作者简介:
石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师知识共享是学校组织知识的构建机制,其中社会资本是影响教师知识共享机制的主要因素。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考察教师知识共享机制,可以将影响教师知识共享的社会资本要素分为关系和结构两个维度。人际信任是构建知识共享社会关系的前提要素,教师基于认识的信任产生知识共享的理性选择,同时基于情感的信任抵制学校中知识共享的“预知风险”。社会互动是学校信任关系中知识共享的行动基础,可以为知识共享建立社会导航和增加知识共享的有效性。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2 期

字号: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将经济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以劳动力为基础的农业阶段,其次为机械和蓝领工人为主的工业阶段,第三阶段则是以信息技术和知识工作者为基础的知识社会阶段。[1]在知识社会中,知识替代了劳动力和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而知识工作者在期间所扮演的角色也将日益重要。个人和组织想要在知识社会的竞争中取得成功,知识将成为决胜的关键。

       知识社会的实质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知识社会用各种方式来处理信息和知识,并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性,以增强社会成员不断应对变化的能力。在知识社会中,这些能力并非仅仅是个人的能力,也是组织能力。知识社会的组织,通过提供给社会成员广泛的技能提升和再培训的机会,通过打破学习和沟通的障碍,使得成员能够在复杂的团队中工作;通过发展组织成员的工作网络和人际关系的社会资本来提供成员特定的对于额外学习的支持,使得组织成员发展创新和应变能力。中国社会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凸显了知识社会的特质。处于知识社会中的学校,其自身的革新是改善整体教育品质、应对知识社会挑战的基础。因此,在知识社会中,教育不仅要克服不断标准化的压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能力做准备,也要为学生在将来更文明的社会生活做准备。由此更要求教师关注于研究,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发展专业,追求不断的专业发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压力的处理能力,在合作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中信任他人,并为组织的不断发展做出承诺。[2]探究教师知识共享的形成机制不仅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亦能对学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效能注入一股生生不息的活水,保证教育的自我更新和发展动力。

       一、教师知识共享是学校组织知识的构建机制

       学校是一个知识传播的场所,学校成员进行的知识的吸收与传播,包括师生间和教师间的关于知识的专业互动,均可纳入学校知识管理的范畴。在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被视为提高组织效能和个体生活质量的最为重要和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各种类型的组织,功利的、非功利的、私人的、政府的,都在发展知识管理策略、过程和实践。达文波特和普鲁撒克认为,知识管理是现代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3]然而,知识的本质是复杂的,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识别知识是什么。一个好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处理各种各样的从隐性到显性的知识。

       虽然知识管理在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已成研究的焦点,但将知识管理运用于教育却是新的亟待研究的视域。学校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师对于学校组织的贡献,帮助教师认识到学校存在的社会背景,承担相应的责任,合作和分享教师个体所知所学的知识,并能有效地应对知识社会对于教育不断变动的挑战。因此,学校中的知识管理是一个框架或方法,帮助教师在学校组织中发展一套实践去收集与分享他们的所知,并以不断更新的知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水平。在寻求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组织的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技术三个核心资源逐步整合在一起,并帮助学校组织更有效率地行动。知识管理不仅可以作为学校提高竞争力的有效策略,更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以及群体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学校改进的重要资源,是教师个体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一)知识共享实质是组织知识的构建与更新

       知识共享最早被经济学和知识管理领域所重视,后来成为一种集合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聚焦的研究议题。对于知识共享含义的研究存在交换论、互动论、沟通论、学习论和扩散论等不同的研究理路。例如,埃默森认为,知识共享侧重于权力交换,知识共享的本质在于权力、依赖和平衡,即交换双方掌握彼此需要的资源使各方产生权力并相互依赖。权力论将知识作为赋予了各方权力的资源,拥有对方所欠缺知识的多少决定了权力的大小、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与不平衡状态,而知识共享在交换的过程中使权力逐渐达到平衡状态。[4]以马格瑞特为代表的信息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则认为,知识共享就是交换知识,是个体间交换知识并创造知识的过程,是个体组织向组织知识的扩散。[5]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知识创造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创造革新的动机机制》一书中提出知识共享的沟通互动论,认为知识共享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动过程,包括知识的社会化、整合、内化和外化,并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SECT"知识共享模式,从而将知识共享从行为拓展到过程。[6]可见,沟通、互动、知识的交换和转移是不同理论中知识共享的核心本质。从组织的角度而言,知识共享并不仅仅是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更是组织知识的构建与更新;不仅可以促进组织成员个体的专业发展,更是形成新的组织文化的途径和动力。

       (二)教师知识共享是学校组织知识构建的有效机制

       学校中的教师知识是教师个体所拥有的,与个体、群体和组织表现相关的思想、事实、经验和判断,不仅包括实体知识,还包括对于教学的理性判断与推理机制;不仅包括可以以文档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还包括无法显现的隐性知识。学校中的教师知识并非仅是“信息的集合”,而是以信息为基础的且被教师个体的信念作证明的。与企业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不同,学校中教师的知识分享不单指向在经济竞争中保持优势,更要面对在处理复杂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自我发展、群体发展和学校改进时所产生的需求。因此,学校中教师的知识共享,是指教师知识的获得、交换、内化和重构过程中形成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并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促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和组织文化的更新。

       学校中的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交换过程中的给予和获取知识的行为,同时也是通过吸收者学习并促使其行为改变的过程。在学校组织内,教师的知识共享是一个过程链条,焦点行为是知识的交换与转移,并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知识的构建。而从过程的角度上看,教师的知识共享包括五个相互交织的过程:从教师个体内部产生新知识或者从外部资源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在群体内的组织成员间传播分享知识;在学校或更大范围内分享知识;在知识分享过程中重建内化知识;在组织中形成储存并保留知识的文化,即形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和建立以知识分享为特征的合作性文化。通过知识分享,教师能够对于知识的运用与创新做出贡献,集中获得学校组织改进的空间与可能。组织成员和组织内的知识分享允许学校去探寻并且获得知识资源,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合作文化,这对于学校的不断改进以适应知识社会的创新和变化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