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6)03-0001-10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正逐渐成为当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正如论者所言,学者们站在不同学科的立场上自觉探讨本学科话语体系的自主构建,体现了对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反思意识,“它的根本任务和总目标的出发点,不在于阐发个人的某种学术观点,更不是为了在学术上标新立异,而在于积极规划本学科乃至中国学术的前景和未来”①。笔者赞同这种观点,拟就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谈点个人意见。 一、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 学术话语体系不是一个晦涩、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封闭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之内的纯学术问题,而是确切无疑地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的研究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学术面貌及其走向。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明体系包括学术话语体系,并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世界文明特别是东亚文明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列强武力的入侵,西方文明也强势进入中国社会,并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学术上,伴随着近代西方各种学科知识体系的引进与建立,西方各种学术思想、学术思潮、学术理论和方法都在中国进行介绍、传播与实验,跑马圈地,各领风骚。这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学术界严重依赖于西方学术界,难以产生自己的学术思想,并逐步沦为西方学术思想的实验场与殖民地。 对上述现象,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批清醒的中国学者就非常敏锐地觉察到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提出了建立本土化的中国学术思想与理论体系的诉求。在哲学界,有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张岱年等人的探索;在社会学界,有陶孟和、孙本文、李景汉、陈翰笙、陈达、吴景超、吴泽霖、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的探索;在教育界,陶行知、庄泽宣、梁漱溟、舒新城、陈鹤琴、邰爽秋等人更是积极开展探讨,大胆实验,试图建立中国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形成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陈鹤琴的“活教育论”和邰爽秋的“民生教育论”等。可惜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际国内政治局势异常严峻的形势下,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这种有益的探索曾经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赓续。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能够毫不逊色地与西方学术界平等对话,并能对西方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还在形成之中。时至今日,构建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以及教育史学学术话语体系已成刻不容缓之事。 首先,构建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和教育史学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锐意推进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这一改革成功地实现了教育领域从高度集中划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折,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有利于发展的新的教育体制机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成功地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教育到全方位开放教育的历史性转折。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得到极大的增加,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小学与初中毛入学率均超过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教育效益日益明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不可能不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切巨大变化在理论上的反映,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无疑是具有全球意义与世界影响力的。这就合乎规律地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地位和教育地位相适应这个重大课题。然而客观地说,中国现有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伟大战略目标,还不能完全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的历史性变化。国内一些教育学者仍然习惯于简单套用西方教育学术界的范畴、理念和结论,习惯用西方教育话语来解读中国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削中国教育实践之“足”,适西方教育理论之“履”,委实令人深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打造教育学术领域的世界话语权,不仅是关涉中国教育学术的发展方向的问题,而且还是关乎中国教育学术乃至教育事业生存发展命运的核心问题。正如一个国家和民族落后就会挨打一样,一个没有独立学术话语体系的学科与事业,必将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失去话语权和生命力,进而导致生存空间的萎缩与消亡。由于时下中国社会的持续进步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包括教育学科在内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日益走向国际舞台,学术对话和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中国若想在国际上冲破西方学术话语垄断,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探索“中国声音”的国际表达方式,平等推进学术对话与交流,就必须尽快打造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包括教育史学学术话语体系。 其次,构建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包括教育史学学术话语体系,也是增强中国教育界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从宏观上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而且能够打造并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包括教育史学学术话语体系。从微观上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相适应,教育理论界也产生了一些教育思想和理论,如产生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论”“生命实践论”等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与此同时,教育史学界也产生了“回归经典史学观”“现代化史学观”“叙事史学观”“活动史学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等教育史学理论。这些为我们打造并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与教育史学学术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