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6)01-0129-07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6.01.019 当教育改革变成一种时代潮流后,对教育改革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追问在某种程度上就处于失语状态,这种状态甚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实践、决策或研究选择。在这种语境下,对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的追问似乎变成一件多余的事情。这种倾向强化了教育改革实践反思和教育改革元理论建设的缺乏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改革的实践改进和理论发展。教育改革思维方式问题是教育改革实践推进和元认知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思考和深度认知对教育改革的实践完善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改革的三种思维素描 教育改革思维方式,即选择教育改革考量侧重点和推进路径的思维取向。在现实的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依据教育改革思维方式表现出的主要特征,这里将其分为认识论思维、利益论思维和文化论思维三类。(见表1)
(一)认识论思维 与对其他实践活动的认识一样,人类对教育活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的不科学到知的更加科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揭示了人们的教育认知对教育实践的积极影响,也体现了认识论思维在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贡献。认识论是审视教育改革的重要视角,认识论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思维。从认识上追问教育改革,就是追求教育改革的认知正确性。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知识,这些教育知识和知识的积累过程也塑造了人们对教育的思维方式。当审视教育实践或倡导、推进与实践教育改革时,认识论思维就成为他们倾向选择的思维方式。当然,这也为人们把认识论思维推向极端提供了经验基础。 认识论思维何以成为一种教育改革思维呢?这与教育知识之所以成为科学知识这一命题成立的标准有关。教育知识成为科学知识的标准有二:首先,教育知识的可重复性,这本是自然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可重复性甚至是科学性的代名词。其次,教育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的改进性,即教育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效果的提高。由于教育知识的这两大特点,教育知识实质性地干预教育活动时,它可以纠正不当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决策,提高教育行为和教育决策的效果。这是教育改革认识论思维的魅力所在。 教育改革认识论思维主张,把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中被广泛证实的教育知识以国家和区域教育政策的方式引入教育实践领域,从而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而带有诱致性甚至是强制性的影响。在认识论思维中,引导大众对教育知识的消费也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当然,现实情况是,在学校教育实践、家庭教育实践和社会教育实践中,各种教育知识以不同强度和不同方式在特定人群当中传播,教育知识的传播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尴尬,传播伪教育知识、不当方式传播教育知识以及不当运用教育知识的现象广泛存在。教育知识以正确的方式传播,在正确的时机使用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实践;但是伪教育知识却现实地对教育实践的质量和儿童的成长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二)利益论思维 从认识论思维看,教育知识在纠正和改进不当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决策时,为不同利益相关主体释放了教育改革红利,教育改革所涉及的不同利益相关主体可以实现双赢和多赢。但是在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加和利益恒定的情况下,教育改革往往不能同时兼顾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不能实现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双赢和多赢。因此,平衡和再分配教育改革中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益论思维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教育改革涉及学校、家长、学生、办学主体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利益相关主体利益消长关系和同一利益相关主体利益在时间维度的变化。因此,教育改革利益论思维要考虑和处理这两个维度的利益关系。首先,要考虑在某一特定时间,一般是在改革发起之时如何评估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消涨,如何在不同利益相关主体间再调整与再分配利益。不能回避的问题也包括各种利益相关主体应该如何承担教育改革成本。当然,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或成本承担不能完全依据市场机制,而是要考虑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产品属性。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特别强调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国家作为投资主体要使义务教育尽量体现出在教育资源上及时提供、教育机会上方便获得、教育过程中服务质量平等的特点,在其他阶段的利益分配底线要体现教育机会公平。其次,要考虑同一利益相关主体在时间维度上的利益变化和利益变化感知。在教育改革中,一些利益相关主体对自己的利益感知缺乏敏感性,只有利益变化较大或变化较长一段时间后才能感觉到某种利益的存在和损益。家长往往可能成为这样的群体。 同时,利益论思维还关注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从利益类型和利益效率来思考。从利益付出类型上看,多元利益相关主体在教育改革中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投入、代价和努力,每种类型的利益付出都对应一种利益获得,责任对应权利,投入对应产出,代价对应机会,努力对应成效。在利益类型上,教育利益论思维要考虑各类利益相关主体都有什么样的利益付出与利益获得类型,是不是存在利益付出与利益获得类型的短板现象。从利益效率上看,从利益人的基本假设看,各种利益相关主体都倾向做出利己主义的利益决策,即在加和利益(权利、产出、机会、成效之和)一定或不能增长的情况下,想达到加和成本(责任、投入、代价、努力之和)最小化;在加和成本一定或不能减少的情况下,想达到加和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