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教育空间布局优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讲师,硕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45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集聚、产业集聚,使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布局发生重大变化,这必然导致教育空间布局的变化。教育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要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并积极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优化城镇内部的教育布局结构,也要优化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布局结构,使学校布点更加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更利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优化教育空间布局,需要加强统筹规划,而落实规划又需要以刚性的制度作保障。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6)04-0026-05

       城镇化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引发教育布局随之变化,教育布局优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一、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教育空间布局

       概括而言,优化教育空间布局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助推新型城镇化。教育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要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并积极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这一社会变迁本身就是人口与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变化,由于政府主导发展模式的粗放,农村转移人口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盲目流动,空间布局方面的一些问题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一,大量农村人口集聚到城镇,城镇公共服务压力大增,城镇不能为新增人口提供与本地户籍人口同样的公共服务。就教育而言,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的受教育机会、城镇的教育资源供给问题特别突出,教育扩容增容的压力巨大。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导致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加剧了土地粗放型利用,城镇教育用地紧缺,教育安全受到威胁。教育资源在城镇空间中“总量不足”“供不应求”,是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二,城镇化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就教育而言,教育资源在不同层级城市城镇间的分布很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发达地区,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所发挥的对于人口流动的引导作用,导致城镇的规模结构更加不合理,以致一些城市出现“城市病”,难以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在城镇空间分布中“结构不当”,是教育布局调整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匮乏。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农村,导致农村人口和农村受教育人口减少,农村教育的空间布局需要根据人口变化作出调整,“撤点并校”是相应的举措,但其合理性受到质疑。不论做怎样的调整,城乡教育发展依然不平衡,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学校在空间分布上的“布局不当”,农村学校在城乡教育空间对比上的“差距过大”,或者说农村教育“质量不高”,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城镇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城镇间空间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教育上都有突出的反映,表现为教育资源在城镇空间中“总量不足”,在城镇间空间分布中“结构不当(布局不当)”,农村学校在农村地区空间上“布局不当”,在城乡教育空间对比上“差距过大”。

       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不仅要优化城市(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城镇间的空间结构,还要优化城乡间的空间结构,提高发展效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教育而言,不仅要优化城镇内部的教育布局结构,也要优化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布局结构,使学校布点更加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更利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二、优化城镇内部教育空间布局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学龄儿童涌入城镇,城乡学校办学规模呈现出“城镇大班化、乡村空校化”的两极分化态势,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大规模学校与小规模学校并存的时代。[1]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政府“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面对人口增长的压力,城镇政府要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逐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合理配置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资源。

       人口向城镇集聚,要求优化城镇学校空间布局,重点解决城镇学校班额过大问题。班额过大增加了因材施教的难度,教学质量提升受到影响。我国中小学平均班额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我国小学和初中平均班额分别为38人和52.9人,而OECD国家则分别为21人和23人,我国是OECD国家的1.8倍和2.3倍。[2]这说明我国中小学班额之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普九”是低水平的。而城镇学校的平均班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某些人口大省、某些发达地区、某些县城的平均班额更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学校大班额的局面要得到改变,需要在城镇新建或者改造更多学校,这就需要更多的教育用地。

       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极为紧缺,需要节约、集约使用城镇土地,为发展教育腾出宝贵空间,并需要处理好教育用地总量、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在总量上,要保证教育用地的“相对充足”,即在不浪费的情况下保障教育用地的需求。如何确定教育用地总量?不是根据户籍人口适龄儿童数量,而是根据本区域适龄儿童总量(包括流动人口)确定教育规模,进而确定教育用地总量。当教育用地与其他用地发生冲突时,要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根据“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优先安排教育用地。有条件的城镇,可以在城区和郊区为教育发展留出储备用地,以保证将来之需。在增量上,可以实行增加城镇教育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的政策,保证随着教育人口的增加及时对教育予以扩容和增容。在存量上,要盘活利用已有的学校资源,通过重新划片、学区制改革、集团化办学等方式,优化学校布局,提高教育用地使用效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