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理论研究的新探索  

——中国民主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会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民主新论”系列新书发布会暨中国民主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会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举行。书系四位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剑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景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曙光、北京大学教授徐湘林、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学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史卫民和王炳权等,围绕“民主新论”书系提出和阐释的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和讨论。

      话语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由民主概念主导的范式中,中国的政治实践被置于民主的对立面,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因为有异于西方多党竞争体制,而不断地面临合法性的追问。然而,与观念中的自由民主模式高奏凯歌相反,在实践中,自由民主模式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些危机本质上是由自由民主观念对集团利益的推崇、对资本民主的迷信和对国家基础能力的忽视造成的。中国民主模式以特有的整体意识、底层关怀和政府责任,在制度和文化层面构成对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对冲和超越,并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治理绩效。遗憾的是,中国民主实践的成功并没有获得有效的观念表达,而西方民主实践的危机也没有获得有效的观念反思。

      中国民主观念表达和西方民主观念反思的缺失,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共同呼唤民主观念的变革和民主理论的更新。正是基于时代对新的民主理论的需要,“民主新论”书系应运而生。该书系包括四本书,分别是杨光斌的《观念的民主与实践的民主:比较历史视野下的民主与国家治理》、曾毅的《政体新论:破解民主一非民主二元政体观的迷思》、张飞岸的《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民主化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反思》、杨光斌等著《中国民主:轨迹与走向(1978-2020)》。

      建构民主话语权

      在研讨会上,赵剑英社长兼总编辑重点谈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书系的意图。他认为,话语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国竞争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话语权之争。长期以来,西方的各种民主理论、思想、概念垄断了国际话语权,占据着中国思想市场,中国形象因而在不同程度上被扭曲。建构中国自己的民主话语权,直接关系中国政治的健康发展。正是基于当代中国面临的这一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以杨光斌为主的学术团队合作推出了“民主新论”书系,期望共同为推动中国民主理论研究作出贡献。

      杨光斌教授代表研究团队讲述了“民主新论”书系的创作初衷。在他看来,政治学话语体系面临着重构问题。理由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不同,人文学科关注的是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具有恒定性,而社会科学要回答许多现实问题。因此,当社会发生变化时,产生于特定语境下的知识体系、概念也要发生变化,“变”是社会科学知识的常态。今天,虽然不能武断地说基于美国经验建构的政治学已经过时,但是学界确实存在政治学亟须知识转型的问题。“当前西方社会科学面临总体性危机,它既不能准确回答自己的体制性问题,也无法解释中国政治发展,更别提理论指导现实。知识转型的切入点在哪?现实问题就是知识革命的动力。”他进一步举例说,现在流行的民主观念在于自由权利,它的实现形式就是“党争民主”,将“党争民主”视为甄别标准,并试图借此来推进民主化实践。正是在这样的民主观念指导下,中国往往被视为“非民主国家”、“无民主的国家”。驳斥这种错误思潮并不难。乌克兰的悲剧、泰国动乱以及“阿拉伯之冬”等,均说明了以“党争民主”为核心的西式民主祸患无穷。这就需要民主理论的知识革命。

      民主理论的新见解

      民主研究是比较政治中的核心话题,寻求社会科学知识的突破点要从研究民主开始。现在很多人讲“常识”,常识有很多类型,有旧常识,有新常识,而这套书试图发现一些新常识,即那些尚未被人认识到的“常在道理”,尤其是《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民主化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反思》和《政体新论:破解民主—非民主二元政体观的迷思》两部著作,作者运用大量文献资料,跨越纵深历史,从宏大的结构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出发,进行了大胆的范式更新式尝试。

      张曙光教授认为,书系提出构建中国政治学学术体系,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命题。中国的思想理论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学者必须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而这套书一方面解放思想,试图从学术视角提供“民主新知”;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既有经验的分析,又有学理的论证,理论资源涵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以及西学的,虽然带有论战批评的语气,但得出的结论相对公允、客观。

      《政体新论:破解民主—非民主二元政体观的迷思》一书力图打破政体观的二元论或者二分法,重新建构起多元论的政体观。政体是一种权力分布模式,而且是动态的权力分布模式,不能简单用二分法或线性思维(诸如进步—落后、民主—威权)去概括。联邦制—单一制、议会制—总统制、民主制—威权制、计划—市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一些二分法政体观,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不仅有局限性,而且会束缚人的思维。在解释政体时至少应该包括高阶的政治权力、低阶的公民权利,以及深刻改变社会结构的资本权力。范式就像一个万花筒,横看成岭侧成峰,以不同范式看待世界则结论完全不同。书中提出,应该把二战以后的自由民主范式,至少推到之前的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历史阶段。

      《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民主化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反思》一书关切的话题是,价值上是公共善的民主,为何向别处推广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是民主化的方向错了,还是民主不值得追求,抑或是民主这个概念本身出了问题?作者认为,在问题之外,学者做研究还需有身份意识,也可以说是立场问题。首先,中国人研究民主,一定要找到适合中国的民主模式;其次,普通老百姓需要的民主,一定是能够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民主;最后,从人类面临的困境出发,民主还要能为人类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人类世界变得更公正合理提供便利。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立场去审视自由民主范式和民主化进程,就会发现自由民主范式的最大问题是用“自由”架空了“民主”,民主化被看作自由化、市场化的过程。这一范式存在两个误导:第一,只看到市场与民主的相关性,忽视了市场的反民主性;第二,将权力仅仅看作一种政治权力,忽视了作为经济形式的权力的存在,民主问题变成了反国家问题。反国家的民主理论必然会削弱国家能力,引发国家治理危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