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6)01-0001-06 跨越过去,展望未来。2015年10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京师厅,一场凝聚东西方智慧的跨界对话在这里举行。对话双方分别是中国教育界泰斗、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管理学大师、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始人、“2030中国未来乡村学校计划”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彼得·圣吉先生。两位大师围绕“未来的教育:我们如何迈向新的时代”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思想交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担任对话主持人。 一、教育经历与心智模式有密切关系 周作宇:两位大师一位来自东方,一位来自西方;一位是1929年教育老兵,一位是1947年的管理新人。在跨越两个世纪的过程中,两位大师各自在美国、在中国、在教育界引领了时代的发展,打造了理论的地基,同时又展开思想的翅膀迎接未来的广阔空间。所以我们说,今天的对话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两位先生从系统、历史的角度相向而行,一位曾经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的运输管理系,从工程走到了教育;另一位从事管理,并从管理走到了教育。教育在两位大师身上都有深深的烙印。所以我想请两位大师首先谈谈教育对你们自身发展的影响?在两位各自心智模式的形成中,教育起了什么作用? 顾明远:小学、中学我都是在我们国家最黑暗的年代度过的,从三年级开始到初中毕业,我们的国家一直遭受着日本侵略军的残酷践踏。之后又是国民党统治的体系。可想而知,当时学校办学条件都很差,什么设备都没有,是在黑板上讲实验。但是,我遇到了好的老师,他们给了我很好的教育,对我影响很大。其中有一个老师,20多岁就得了肺病,我们学生都不知道。可这个老师上课时始终神采奕奕,讲课特别生动。他是讲几何的,所以我的几何学得特别好。还有一个音乐老师,也兼任美术老师,我们当时也没有什么乐器,只有口琴,他就给我们组织了口琴队。当时我们的学校非常自由,搞了很多活动。我还是足球队的领队,但是没有参加过比赛,因为同学们嫌我个子小。我们还有一个曙光文艺社,后来又办报、办杂志。我受的教育是这样的教育。所以,我现在经常讲,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当然还有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我的父亲很早就离去了,但是我的母亲对我的教育非常深刻,最主要的是,她的诚心、勤劳、谦虚、替别人着想等很多优良品质对我影响特别大。 彼得·圣吉:这个问题特别好,我以前还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这让我想到我受教育的经历,它相当于在我心中种下一个很强的价值观理念。 我是在洛杉矶长大的,我长大的过程中一直喜欢玩棒球,因为洛杉矶的气候好,所以我从小总是在户外玩。我上的是公立学校。您提到教育对心智模式的影响,我体会到里面有一个很微妙的东西。我们家不是特别贫困,但也不属于很富裕,对我们来说根本没有想过要去私立学校,所以在我的潜意识甚至无意识层面,从小就觉得教育应该是面向普通大众的。我接受的是非常主流的教育,大部分在洛杉矶长大的孩子接受的都是我这种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那时候在我的心中就种下了一颗很强烈的价值观的种子,那就是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接受到好的教育。其实我们都会有一些活生生的记忆是关于老师的,有的时候觉得这些老师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他们就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我上七年级的时候,一个代数老师给我的印象深刻。他是一个日裔美国人,至今我都能够“看到”他的音容笑貌。他非常喜欢代数,所以如果让我不喜欢代数,这太困难了。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是在教授你是谁、你是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在教授具体的知识。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很有启发,因为现在的教育,很大部分时间在强调老师如何把教学大纲教给学生。做一个商业领域类比的话,就相当于你要销售一个你不相信的产品,而最好的销售员永远都是那些对他们的产品真正有信念、有信心的人。谈到今天的教育变革,一切都需要先回到如何培养老师成人,老师如何身体力行地体现他对学科的热爱,这可能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教育对我心智模式的影响还发生在我上大学和上研究生学习期间。我本科在斯坦福大学工程系,真的是非常幸运,我碰到了一些非常好的老师,然后我又考到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遇到了我的一位导师,他就是系统动力学的创始人福瑞斯特先生。他经常说,一个教师应该是一个实验室,你只有通过行动才能有学习。这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心智模式,就是学习是通过心、脑、手共同产生的。我们真正深入理解一个事物来自于整合式的理解,一方面它的确是概念层面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应该成为你身体反应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你能够做什么,而不仅仅是你能够想到什么。 二、工业时代“流水线”教育下,学生只能被教育被学习 周作宇:在教育的现状中,有一些是值得继续坚守的,还有一些是需要不断改造的,需要改造的就是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请两位大师从各自对所在国家教育现状的观察、长期积累的教育智慧,对教育现状做一个点评。 顾明远: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差异。共同的地方是培养人,人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培养人也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很难说哪个国家的教育好,哪个国家的教育不好。教育需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