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15)04~0055~12 DOI:10.14082/j.cnki.1673~1298.2015.04.008 一、研究背景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使职前教师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实习为实习教师(以下简称“实习生”)提供了“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1]29的机会。他们在实习期间,能够习得教师共同体的文化和惯习,逐步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增强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认同,并加深和巩固自己的专业思想。本文中的“身份认同”主要指的是实习生对教师专业身份的认识,即他们作为教师职业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和效能感。 近年有关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专业身份认同不仅是一个主要问题,[2]而且还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3-4]与未来国际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5]。既然教师的身份认同问题在职前教师教育领域如此重要,那么影响实习生身份认同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呢?莫塞斯等人(Merseth,et al.)认为师范教育课程和课堂教学实践这两个情境因素对实习生的身份认同至关重要。[6]拉蒙特和英格尔斯(Lamote & Engels)的研究指出,实习生的求学经历和实习经历是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的要素。[7]在实习期间,特别是那些教学中遭遇的两难、相互冲突的期待、无法胜任的感觉,[8]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能力的不一致[9]等问题,都会对教师的专业认同产生影响。而弗劳斯和戴伊(Flores & Day)则认为,教师的个人生活史、职前培训经历以及学校文化、领导力等会影响实习生的自我行为标准和角色期待。[10]国内学者叶菊艳的观点较为综合,她指出教师身份中的共性来自自我、人际群体及制度政策所赋予的教师角色之间的协商,并在多方共享的角色期待中形成自我概念。[11] 虽然影响实习生身份认同的因素人异人殊,但是主流研究均持有一种社会建构的观点,即认为实习生身份认同的过程复杂而精微,是实习生持续地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解释和再解释的动态学习过程。[12]实习生的个人生命史、心理特质、社会互动经验以及所处的文化环境等都会对其身份认同的形成起作用。[13]因此,实习生身份的建构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是在社会互动的境脉下展开的。[14-15]教师的专业身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固化的、脱离时空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变化的、与所处情境密切关联的概念。因此,“社会互动”可以被看作实习生创生教师专业身份的重要媒介。而实习生对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同正是与其“重要他人”,包括指导教师(mentor)、同伴、学生、亲朋等,互动建构出来的。其中,不少研究发现,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专业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他们获得仅凭自己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技能。[16-19]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在一项全国范围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聚焦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互动对其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力图回答如下问题:(1)目前我国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与大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互动现状如何?(2)目前我国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与大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互动效果如何?(3)实习生与指导教师的互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了实习生对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同? 二、研究过程 此部分介绍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工具、样本情况以及数据分析方法。 (一)理论基础 为了探究实习生的社会互动与其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本文以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Collins)的“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该理论不仅是本研究设计和问卷编制的基础,也是本文后续讨论的主要理论依据。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包括正式的典礼,如宗教仪式、政治仪式,也包括没有模式化程序的自然仪式,如谈话、肢体的触碰等。个体正是通过互动体验而被社会化的,逐步从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图1呈现了互动仪式的要素、过程和结果。其运作的核心机制是主体间高度的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处于互动仪式链中的个体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20]79在这样一个具有因果联系和反馈循环的过程中,社会互动与身份认同被巧妙地关联起来,人们在具体情境中因际遇而形成的“互动仪式链”将各自聚合在一起,并逐步生成群体资格(group membership)[21]。
图1 互动仪式的要素、过程和结果[20]87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本研究中的“互动”指实习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参加的各种活动(如备课、上课、听课、说课、做课、研讨、开会)及其中的对话和行动。在此,我们将柯林斯的理论要素与本研究的主要维度和指标进行比照,以检视该理论框架的适切性(见表1)。 基于“社会互动”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以“身体共在”的聚集形式,共同关注教学改进与专业能力提升,并在人际层面发生权力和情感的交换,最终产生持久性的情感能量,在共同拥有的社会关系符号下营造出群体团结与排外的身份界限。研究发现,该假设对于实习生的教师专业身份认同过程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