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28X(2001)03-0072-05 有关专家学者预言: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时代,也将是揭开众多的科学奥秘的时代。它向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教育,特别是陈腐、僵化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无情的挑战!教育“是设计和塑造成功人的实践历程”,教学须“适应人类用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合乎时代发展的逻辑必然。为此,将视点聚集于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并以21世纪为坐标,以成功人的各项优良素质为参照系数,来审视和构建课堂教学,在当今越来越有着重要意义。 一、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当代教学理论的研究走向表明,它已从传统的自然科学为基础,注重因果必然性联系为核心的科学思维逻辑,转向了以整个人类文化世界为基础,注重以理解为标志的现代人文精神。当代教学理论尤为关注对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价值、行为、意义的理解与阐释。“儿童和老师不是脱离现实的天使,不是教与学的机器,而是社会中相互联系的复杂迷津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的人”。人通过教学塑造了自己,因而在教学中必然包含着人的主动创造精神,而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正是试图通过人与教学现实矛盾的合理阐发和精妙化解,来表达一种合理的良性循环的价值追求。以审视历史、反思现实、面向未来的向度来对照现代课堂教学,开发课堂的生命潜力,则是其精髓之所在。其要义,即为使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在这里,“主动学习”是手段,它是指一切教学过程都是在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作用的支配下展开的,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主体表现自我的自由方式;“全面发展”是目标,它是指主体发展的相对完整性,包括学生主体各项潜能的统一协调的发展,并体现个人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生动活泼”则是发展的外在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积极性和主观性的发挥是一种自然的、令人愉悦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情节感因素的作用十分明显,智力活动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乐趣和享受。 实践证明,教育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教学理念制约教学行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观,二是质量观,三是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决定教学观,直接地体现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决定作用,即通过教学行为可以明显地判断教师教育思想的归属。传统的人才观,导致为少数人而教;传统的质量观,导致为升学而教;传统的教学观集中体现为教而教,为教知识而教,固守“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路线。现代教学观念体现为学而教,为育人和人的发展而教,执行“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两相对照,不难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的突出表现。而现代教学理念却与之迥异,它从生命的高度,用着力于动态地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的观点,来整体审视现代课堂教学,因而,包含着丰富的涵义:(1)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一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2)课堂教学的目标全面体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是其根本任务,而不是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3)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正因为此,有人认为“教学即成功”,就是说如果“教”的行为未达成有效的“学”,那么这种“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贯穿其中的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强烈关注,因为,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课堂教学,则应成为开发生命潜力,展现主体活力的主阵地。诚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园芳在《完人教育》中所言:“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只进行‘人的教育’,无论主观愿望如何,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有真正的教育。”据此,我们说,只有“回到人的教学”,亦才能称为真正的教学。因此,笔者以为,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释放为已任,建构学生的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应成为教育者的理性追求和教学实践的动力之源。总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愿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爱学”;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引学生“会学”;激发学生的自由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乐学”;从中体味到求知的愉悦、创造的快乐,把学习作为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精神追求。在学习中体会到游刃有余,“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二、研究性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性教育的着力点 学习,一般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是获取经验、知识、文化的手段,知识的继承和文化的传承要依靠学习,而学习的重要内容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结果。学习活动能否增加研究性意义,学习过程能否渗透除旧布新的成份,学习者能否有探索性、创造性动机,学习者能否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创造性的人格,进而加快发展为创造性人才等等,这既是时代之于教育的问题要求,又是对改变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粗放型、经验型、靠惯性运作等弊端所作的积极召示,也就理所当然成为研究性课堂教学的重要视角。众所周知,学习活动的基础是教育,教育是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前提。而我们强调研究性课堂教学,倡导研究性学习,则须以创造教育为基础,是创造教育的一种形式;而研究性课堂教学则是实施创造教育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