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评价之核心指标三问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小微,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为什么教育现代化评价要有核心指标?从指标体系与唯一考核指标的权衡中选择了“核心指标”。探讨教育现代化评价核心指标来自哪些核心价值,梳理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民主、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等核心价值逐渐受到关注的演进脉络,指出教育现代化评价的核心指标与核心价值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回答缘何“公平正义”价值及指标是“核心中的核心”这一问题,指出:公平正义价值全覆盖于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渗透教育活动全程的从起点到过程到结果的公平价值;并强调公平正义是价值理性的回归和对工具理性僭越的反拨,在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下,解决公平问题正在成为教育治理的突破点。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5)07-0005-05

      评价是依据事实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现代化评价,需要用适当而且适量的指标作为尺度,将评价者认为重要的性质检测出来。因此,评价指标承担着双重任务:内在地承载价值内涵,外在地显示获取事实依据的方向和范围。本文将探讨教育现代化评价确立核心指标的必要与可能、核心指标与核心价值的内在关联以及公平正义何以成为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中的“核心”。

      一、为什么教育现代化评价要有核心指标?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指出:“每当中央政府提出什么战略目标,人们都搞出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相对应,各地都照单抓药掀起新一轮的达标运动。”[1]这些指标体系十分繁杂,操作成本高,缺乏权威性和公认度,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却给工作帮了倒忙。“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跳出目前的指标体系,探求一个反映主要矛盾、简单实用、纲举目张、直指战略目标的考核指标。”[2]教育现代化也是一个战略目标,衡量其达成目标的状态同样需要评价,那么,我们能否从评价指标确立开始就做到“以简驭繁”,这无疑是个挑战!

      笔者见到的一个最简方案,就是一个目标只有一个对应的考核目标。刘福垣针对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类考核目标分别给出三个考核指标:(1)农业剩余率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考核指标;(2)社会保障覆盖率是全面小康的唯一考核指标;(3)充分就业率是经济形势唯一的定性指标。这个唯一的指标既能反映现代化本质内容,又是整个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集中表现。[3]将这个唯一考核指标置于一整套指标体系之中,譬如置于衡量全面小康的26个指标之中,如果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了100%,那么前25个指标(如人均GDP、燃气使用率、每千人口病床数、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等等)肯定事实上都已经达到了。换言之,社会保障覆盖率未及100%,即使前面的指标全部达标,也不能表明小康社会已全面实现。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劳民伤财地去评价前25个指标呢?

      那么,我们要问:评价教育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能不能也找出那么一个指标,一个既能定量又能定性的唯一的统计指标?如果做不到“唯一”,那么挑几个“核心”指标又是否可行?

      胡瑞文于2009年提出了评价教育现代化的三个核心指标,即:“教育综合入学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级综合入学率)和“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就业需求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以及满足人们“灵活学习”“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发展水平。[4]这三个指标分别体现了“背景”和“产出”以及学校后教育的效果,但似乎欠缺覆盖的充分性,如,只有入学率没有巩固率,事实上,初等教育的入学率并不比义务教育的巩固率更重要;再如,“投入”和“过程”的水平及其变化,都难以从这三个指标中看出来。

      上海市用于评估全市和各区县教育现代化的两套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套都有30个以下的指标,但都同时又设计了10个核心指标,有的时候可以只是检测10个核心指标所涵盖的内容。这一设计是有新意的,值得引起关注。作为核心指标,起码应具备如下三方面品质:一是敏感度高,二是覆盖力强,三是可观测到。也就是说,核心指标能敏感地反映差异和变化,全面地反映所欲获得的价值的实质,可以观察到也能检测出来。

      凡事以简洁为美,能简则不繁。当代中国上上下下越来越显现出“以评价促行动”的普遍性工作思路,如果每一个行政或业务主管部门都推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就会让接受评估的基层组织不胜其烦。若能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人力、物力和精力)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即准确而充分地获得用于作出价值判断的事实依据,岂不是事半功倍、皆大欢喜?评价中恰当运用核心指标,可将这一愿望变为现实。

      二、教育现代化评价核心指标来自哪些核心价值?

      简略地回顾一下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可以看到现代化肇始便具有理性精神和人文气质,所以,主体性、科学、民主和法治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性的典型要素。接下来,国际化、信息化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新一轮现代化的主要潮流,再加上由城市化进程所加剧了的公平正义诉求及其回应,为现代化增添了丰富的新含义,同时,人们在反思为现代化付出的沉重代价,如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又渐渐坚定起一种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的信念。概言之,科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化、信息化等,便成为现代化绕不开的价值命题。

      现代化主要不体现于结果,因而现代化评价的重点不在结果;现代化是一个“化”的过程,可以说,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其本质就是“现代性”的生长。或者说,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性渐渐削弱、现代性渐渐增强的过程。既然教育现代化的“落点”在于教育的现代性,那么如何观察和理解“教育的现代性”便成为制定教育现代化评价标准的前提和关键。观察和理解教育的现代性一般有两种路径:一是从教育形态的演变,观察教育的现代性增长,如对教育双轨制的考察;二是从教育的意义、价值或目的,演绎出教育现代性的特征——人道性、多样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生产性、专业性、自主性。[5]顾明远于1981年总结了战后世界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2012年又将教育现代化的特征重新梳理为八个特征,即: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的个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信息化和创新性,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6]事实上,任何一个或一套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其背后必然蕴含着某个或多个教育价值理念,或者说,用于观察特征、发现特质的指标,必然来自特定的价值理念(尽管有时指标的制定者并没有很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下面以笔者提出的一套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案(见表1)为例,[7]探讨一下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