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批判与历史性叙事

——卡罗尔艺术识别观的提出语境与内涵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在当代西方艺术哲学论争中,卡罗尔以概念分析方法,对学界盛行的本质主义艺术定义观和新维特根斯坦主义艺术识别观都进行了批判。一方面,卡罗尔对传统本质主义和以艺术体制论、历史性定义为代表的新本质主义所寻找到的充分必要条件进行解构,从而宣告目前本质主义艺术定义观版本的失败;另一方面,他对新维特根斯坦主义用家族相似理论去识别艺术的功效也进行否定,从而宣告家族相似理论在艺术归类上的失败。在此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历史性叙事艺术识别观。历史性叙事围绕着被讨论对象与公认的艺术传统之间的艺术史关联,通过一系列叙事的推进来识别艺术,堪称当代艺术归类解决方案的一条新道路。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西方分析美学的诸多问题域论争中,美国当代美学家诺埃尔·卡罗尔因其原创性思想而在诸多领域正日益显现其理论的影响力。美学家彼得·基维就曾说:“如果即将到来的艺术哲学和美学的时代是狐狸的时代,那么它很可能是卡罗尔的时代。”①基维把艺术哲学与美学研究模式分为追求艺术宏大叙事的刺猬模式与研究具体小问题的狐狸模式。在基维看来,狐狸模式正成为趋势,而卡罗尔正是这一研究趋势中的一只大狐狸,因为他在很多小问题上都有卓越见解。在艺术哲学的论争中,卡罗尔不但对新旧本质主义艺术定义观开炮,而且对新维特根斯坦主义的艺术解决方案进行了批评。在这种双重批判的理论论争背景下,他提出了自己的历史性叙事(historical narrative)艺术识别观。

       一、对本质主义艺术定义观的批判

       卡罗尔认为,在解决“艺术是什么”的论争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运用定义的方式把艺术与非艺术进行归类区分。这种艺术定义观是通过对艺术概念得以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寻找来为艺术确立一种本质属性以与其他东西相区别。在卡罗尔看来,艺术哲学中大家最为熟悉的艺术判定方式多属于此类定义观。如模仿、再现、表现、形式、审美经验等皆属于第一阶段的本质主义,即传统本质主义;而丹托的“艺术界”理论、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和列文森的历史性定义等则属于第二阶段的本质主义,即新本质主义。卡罗尔对目前出现的新旧本质主义艺术定义观逐一进行了批判,从而宣告了本质主义艺术定义观的破产。

       卡罗尔对艺术定义观的批判采用的是概念分析方法,即把大家熟知的艺术定义还原成其得以成立的逻辑条件表达方式,即:X是艺术,当且仅当Y②。其中,Y是X得以成立的逻辑前件,它作为充分必要条件保证了逻辑后件X的真实性。卡罗尔认为,在分析这一逻辑真值定义的过程中,一旦找到X或Y的反例,也就意味着这一定义是不成功的。具体而言,如果作为充分条件的Y并不必然推导出X,就表明这一定义过宽;同样,如果X并不一定需要必要条件Y,就表明这一定义过窄。所以,一旦把艺术定义还原成其得以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则能很好地看出各种定义主张的本质属性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能有效考察这一定义能否承担起把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的任务。

       相对来说,由于传统本质主义多数是在先锋派艺术挑战之前提出的艺术定义方案,故在寻找反例上较为简单。当再现理论把再现作为艺术定义的必要条件时,表现艺术、装饰艺术等就成为了其反例;当表现理论把情感表现作为艺术定义的充分条件时,日常情感的表现就成为了其反例;当形式理论用“有意味的形式”、审美经验理论用“具有一种意图提供审美经验的能力”作为艺术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时,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就成为了其反例。反例的出现表明上述传统本质主义的艺术定义都无法作为普遍性的艺术定义方案来概括与指导艺术实践。

       用这种概念分析方法来解析新本质主义艺术定义观,更体现了卡罗尔的理论原创性。新本质主义是在应对先锋派艺术的实践挑战和新维特根斯坦主义的反本质理论挑战基础上提出的,它不但直面了先锋派艺术,而且实现了艺术定义思维方式由显明属性向关系属性、功能性向程序性、静态性向历史性的转换③。因而,新本质主义艺术定义观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兼容性。

       卡罗尔对新本质主义定义观的批判,集中在对迪基的艺术体制论和列文森的历史性定义的考察上。迪基艺术体制论定义的最初版本出现在《艺术与审美》一书中④。卡罗尔将其用逻辑条件表述为:

       X在归类意义上是件艺术品,当且仅当(1)X是件人工制品(2)代表某种社会体制(艺术界)行动的一些人,授予它用以欣赏的候选者地位。⑤

       在艺术品必须具有人工性这方面,卡罗尔并没有表示异议。他认为,从宽泛的意义来说,即使是未加工过的材料,只要有人接触了,它也就具有了人工性。卡罗尔对迪基艺术体制论的批评集中在第二个条件里的授予者与候选者上。按照迪基的看法,代表社会体制(艺术界)、具有授予资格的人包括艺术家、批评家、博物馆馆长、画廊主、艺术发行者等,其中,艺术家是主要的授予者。在卡罗尔看来,迪基所言的艺术体制与具有明确职责、义务和权力的法律制度毕竟不同。法律制度基于公众的同意,具有官方的严肃性和确切的公共性标准,但“现代社会的艺术家通常是自我选举的,他不是一个官方角色,没有公共一致认可的标准”⑥,“艺术体制没有大家熟知的认定程序,都是非正式的”⑦。卡罗尔认为,既然艺术体制论中授予者的权威性值得怀疑,其授权的艺术品也就存在问题。同样,卡罗尔对“用以欣赏的候选者”概念也提出了质疑。在卡罗尔看来,艺术候选者与官员候选人不同。要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是有一些条件要求的,比如他必须在美国本土出生且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上。但是,可以被艺术界代理人授予用以欣赏的候选者地位的人工制品,却并不存在任何约束。因此,卡罗尔认为,通过艺术体制来宣布一件人工制品成为艺术候选者远不能与通过太平绅士宣布一对新人成为夫妻相比,因为前者也许根本就不具有这种能力。

       面对理论的挑战,迪基在《艺术圈》⑧一书中提出了自己艺术体制论的修订版本。卡罗尔将之用逻辑条件表述为:

       X在归类意义上是件艺术品,当且仅当(1)X是件人工制品(2)艺术体制代理人以艺术性理解的方式创作和呈现给准备艺术性地理解它的公众。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