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及其培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程良宏,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马新英,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乌鲁木齐 830054

原文出处:
全球教育展望

内容提要:

本文从课堂教学中教师文化敏感性的含义入手,阐释了培育教师文化敏感性的意义。在对当下教师课堂教学中文化敏感性缺失的现状分析基础上,从引导教师重新理解其文化角色、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跨文化能力、构建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培育教师文化敏感性的可能路向。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5 期

字号:

      一、何谓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文化敏感性

      “敏感性”是指“生物体或生物体某一部分对某些因素易于感受的性能”,是“行为主体在情境中保持适当觉醒的心理和生理状态”。[1]由于人生活在文化中,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因而人的文化敏感性是人对生活环境中的文化样态保持适当觉醒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即是说,文化敏感性是人对于自己生活场域中的各种文化及其关系和影响敏锐地进行观察、领会、理解、接受以及有效利用的意识和行动。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承亦是一种文化传承交往活动。由于当代社会多元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学校和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知识传授学习为载体的文化交往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从知识教学的立场,更要从文化理解视域敏锐地感知和反思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与作用。

      据此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文化敏感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由教师、学生以及使用的教材等教学资源共构的多元文化生态,保持一种适度觉醒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具体说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文化敏感性首先是教师对自身的个体文化传统及其代表的成人文化的敏锐自觉。其次,是对不同阶层来源的学生个体文化传统及其代表的未成年人文化的敏锐感知、移情理解和批判辨析。再次,是对教学所用的教材教参等教学资源所负载的社会主导文化等予以敏锐感知和谨慎对待。这意味着教师首先需要能够以他者的眼光对自己的文化惯习给予自觉的审视,从而警惕自己固有的文化偏见和文化傲慢。此外,对于学生文化、教学资源负载的社会主导文化,教师需要具有敏锐感知、移情理解和批判辨析意识,能进行立场变换的审视和思考。这样,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课堂表现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缘由(譬如不同学生的表达方式、交流方式、行为习惯等)予以敏锐的觉察,进而理性地思考有效协调、应对引导的策略。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讨论的教师的文化敏感性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多元文化样态的敏锐感知,但不是过度的敏感。作为一种敏锐感知的意识和能力,意味着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场域中包括教师自我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的差异、误解、冲突、排斥等给予理性的反省和积极的应对。而过度的敏感往往容易导致教师对多元文化样态的差异、误解、冲突、排斥现象产生过度的焦虑感和无力感,甚至不敢面对和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更不敢积极采取策略协调文化间的冲突差异。

      二、课堂教学中培育教师文化敏感性的意义

      “人只有通过他的自觉反思与批判才有可能发现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达到对现实生活较为全面的理解。”[2]能够敏锐地感知察觉课程教学生活中不同文化样态的差异、影响与问题,通过理解课堂多样文化样态及其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制约与机遇理解课堂教学实践,对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营造本土性教育变革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消除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追求有效卓越的教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使命担当。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域中各文化主体间文化传统的既有冲突和可能矛盾的理解把握,是其获得优秀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架。布迪厄曾指出,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往往代表着特定阶级文化,拥有一套它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和语言系统,这种系统往往更适合来自中产阶层家庭的学生。[3]面对来自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群体,教师的特定阶层文化特性容易产生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譬如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往往特别关注那些与自己阶层状况相近或来自优于教师阶层地位的学生。对于那些身处不利处境的学习能力薄弱者,往往认为是源于他们固有的文化缺失,其父母与生活环境的文化准备不足是导致他们学业失败的根源。久而久之,教师就滋生出一种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在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支配下,教师常常认为那些来自社会下层或少数民族的学生,不可能或者至少是很难获得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成绩和成就。这就背离了教学追求卓越的价值担当和为个体完满人生做准备、使学生更好地“成为他自己”的教育本体功能。

      培育教师的文化敏感性,通过对教师自我的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自觉地批判反思,有助于教师认识到各种不同阶层、地域、民族所产生文化类型,都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各种文化传统跟其自身的存在有着深刻关联。因而,通过培育教师具备适度敏感的文化觉知力,可以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智慧,有助于他们在课堂教学的多元文化教学境域中找到教学活动最佳的决策点。总之,培育教师的文化敏感性,通过教师自觉的文化反思批判,增强其对“文化如何影响学生学习”、教师自身代表的特殊阶级文化的优势与局限等问题的理性思考,有助于教师摒弃自有的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有助于教师超越方法迷恋,获得新的专业发展支撑

      能够有一套独特而与自己教学习惯、教学风格浑然一体的教学方法是大多数教师的不懈追求和期盼。从教学生涯伊始大多数教师就开始“寻觅一切与方法有关的资源,剔除一切与方法无关的东西”。这种“对方法的迷恋”已成为“教学世界中的独特景象。”[4]由于教学的共性特征,教学方法具有可借鉴性,为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提供了教学发展的支架。然而,教学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性交往。一味地“迷恋教学方法”割断了教学的复杂性,把教学简单化为程序性操作。在程序化、简单化的教学行动中,教师容易忽略多元文化样态并存的教学现实,缺乏对教学中多元文化样态的敏锐察觉和思考。“方法迷恋”消磨侵蚀了教师的文化敏感性,以致其在遭遇多元文化课堂冲突时焦虑不安、束手无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