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教授(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全球教育展望

内容提要:

本文以保尔的批判性思维理论为中心,考察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原理及技术,并且提出了创造新型“教学文化”的课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知识经济时代是崇尚“批判性思维”的时代,因为它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然而我国的“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是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格格不入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倘若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将是一句空话。本文试就“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基本原理,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1]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界定纷繁多歧,既有“探查和评价‘批判性地探讨他人的主张及其根据’、‘提炼自己的主张’之类的思考”方面的;也有“自由地驱使复数的视点,一个视点难以把握的相对化思考法”之类的怀疑精神;甚至有“尽量运用手头的、现成的信息,作出推理”之类的问题解决性质。这种研究在以往是以美国为中心展开的,但如今面对“逻辑思维能力低劣”、“思维缺乏力度和韧性”、“见多识广的儿童多,灵活运用的儿童少”的局面,儿童的“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了。

      “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的教育目标已经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自杜威(J.Dewey)1910年倡导“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以来,美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够自主地判断并处理信息的公民。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中,针对美国中小学学生学力的低劣,思考力的形成更是作为一种“新基础”加以倡导。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特征是,作为国家的教育目标,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了多种领域的研究。不过,正如拜尔(B.K.Beyer)所指出的,“批判性思维是关于思维技能的话语中肆意滥用的术语之一”。麦克佩克(J.E.M cpeck)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在探讨中的问题领域运用适当的反省性怀疑”,这里强调的是“怀疑精神”的侧面。安吉洛(E.D'Angelo)检讨了以往的代表性的理论,提示了“批判性思维”技能的50个要素。恩尼斯(R.H.Ennis)则把“批判性思维”界定为“陈述的准确裁定”,并且把它作为一种技能,提示了把握陈述之涵义、判断陈述之混沌性的项目。但在其后作出了修正,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聚焦于相信什么并且作出决策的合理性反思性思维”,把技能以外的包括态度、情感之类的情意面也包括在内的“性向”(disposition)也纳入概念之中。这样看来,不同领域的引进差异极大,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2]不过,迄今为止采用了种种的方法展开实践,大致说来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批判性思维”的要素抽出必要的技能,然后直接地教授这些技能;另一种是注重“批判性思维”伴随的性格、情感、信念之类的情意性侧面,同技能的教授一起加以施教的方法。特别是能倾、信念之类的情意侧面如何处置,是今日研究的核心课题。例如,蒂什曼和珀金斯[3]的研究表明,理想的批判性思维不但拥有认知能力、思维策略与思维技能,而且拥有探究、质询、澄清、智力冒险、批判性想象的倾向,称为批判性“思维倾向”(thinking dispositons)。这种思维倾向可以是积极的、创造性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无创造性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索诺谟分校“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性批评中心”所长保尔(R.Paul)[4]从哲学的角度梳理了上述两种研究,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他首先考察了学校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及人们对待“批判性思维”的“心智结构”,断言“批判性思维”应当构成21世纪教育的本质性基础。然而,人们的心智结构不能适应我们直面的变化,往往引导我们“安份”,形成与单调的常规相结合的习惯。亦即,新变旧、复杂变单纯,把一切都归结为类似的范式和习惯。保尔主张,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建构起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心智结构的“第二性质”(second nature)。不过,今日的教育不能说已经达到了这种教育目标。保尔说,教师和学生没有学会推理的技术,他们往往成为贫困的问题解决者。存在着从利己主义和自我辩护的观点出发解决一切问题的倾向。在一切场合,他们分不清记忆他人结论的学生和凭借自己的思考作出结论的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这样,培养学生借助自身的推理作出结论,自然成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保尔认为,对于拥有高尚道德与开放精神的思考者来说,本质的“心智结构”由三部分构成:熟练的微观技能,精炼的宏观能力,心智特征。所谓“熟练的微观技能”是指逻辑地思维和判断时所运用的一个个技能,亦即比较与对照、区分类似与差异、验证与评价假设、指出矛盾与分歧,或是认识推理及伴随推理之结果一类的技能;所谓“精炼的宏观能力”是指在现实情境中囊括而综合地运用种种的技能。诸如概括、运用于类似情境、个人观点的发展、信息源的评价、反思、分析并评价信念,以及包括这些要素的批判性读写、议论与辩论、建构主张与理论的能力;而所谓“心智特征”是指运用这些技能与能力作出合理判断的态势和判断之基准——信念与价值观。这里面包含了自主思考、公平、思考背后的情感探究、对于推理的信赖之类的智慧道德与道德责任。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保尔说,“我们仅仅凭借一个基本要素展开批判性思维折情形是罕见的,通常我们必须整合多样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也就是说,即便是旨在习得批判性思维的儿童练习,在阅读与讨论之类的日常情境中,也不仅仅是运用个别技能,而是运用宏观能力的,进而借助公平性而自主地思考的心智基础的作用,这些技能与能力得以运用。

      保尔依据这种心智结构的分类,整理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他首先区分了“无批判性的人”和“批判性的人”之间的分别。[5]所谓“无批判性的人”,是指不去推敲某种事物与他人的主张,全盘接纳者;或是凭借自己的印象与好恶作出结论者。不仅如此,他还根据“弱势”(weak sense)批判性思维和“强势”(strong sense)批判性思维,区分“批判性的人”。倘若是弱势批判性思维,那么,这种“批判性思维”可以理解为同个人性格无关的一连串分割的微观的逻辑性技能,同其他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倘若是强势批判性思维,那么,这种“批判性思维”可以理解为内蕴于个人性格,洞察自身的认知及情意过程的一连串整合的宏观逻辑技能。弱势批判性思维与强势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差异,可以从如下三个视点加以整理:批判性思维时的思考方式框架的差异。在“弱势批判性思维”中,思维是沿着有限的一个框架和信念排他地进行的,保尔称之为“单一逻辑性”(monological)思维;而在“强势批判性思维”中,其特征是在复数的框架中有选择地进行判断的“多重逻辑性”(multilogical)思维。这也是思维中的自我与他人观点的差异。亦即,在“弱势批判性思维”中往往是自我中心或是社会中心的思维。所谓“自我中心性思维”是指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思考事物的倾向。在以自己所在的社会与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的场合,就叫做“社会中心式思维”或是“民族中心式思维”。同“自我中心式思维”一样,构成片面的见解。这种思维往往容易造成无批判性思维所表现的偏见与偏信,或是相信错误的概念。同“自我中心式思维”恰恰相反,“强势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是,认为他人的观点与立场是最有利的,而且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思维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