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5)01-0041-04 概念是建构理论体系的基石,核心概念或关键词更是彰显理论特色和理论贡献的标识,正如英文“Keyword”的前缀“Key”所寓意的那样,“Key”既可看成打开奥秘的钥匙,又可解释为关键或核心。20世纪后半叶,关键词研究成为西方文坛的热门之一,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姆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1976)一书有开启之功。其后,西方文论关键词研究呈兴盛之势,中西学人相继出版了多部有关文学与文化理论关键词的著述,其中既有汇集众多词条的辞书版,又有一词一书的系列丛书。这些著述站在学术研究前沿,对关键词作了梳理、介绍和评述,并注意到这些关键词在西方语境中的演变和发展。 不过,关键词研究这一领域仍有改进和扩展的空间。有些著述词条较多,限于篇幅,很难具体深入地阐述关键词发生发展中历史和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在翻阅这些条目时往往有语焉不详或意犹未尽之感;单个关键词研究又像一部理论专题史,读者仿佛被带入一条深深的隧道,里面虽然幽深,但却无法确定该关键词在理论系统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术语的关联;并且这些著述大多立足于对西方文论关键词本身的阐释,未能进一步考辨这些关键词在中国文坛的接受和变异。这些问题特别是西方文论关键词与中国文学批评关系的缺失成为我们编撰《概念的旅行——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一书的缘由。 《概念的旅行——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以下简称《概念的旅行》)中的“旅行”一词受后殖民理论家赛义德“理论旅行”(traveling theory)的启发。“旅行”,顾名思义,是一个行进的过程。赛义德指出理论或观念的旅行存在四个阶段:“首先,有一个起点,或类似起点的一个发轫环境,使观念得以生发或进入话语。第二,有一段得以穿行的距离,一个穿越各种文本压力的通道,使观念从前面的时空点移向后面的时空点,重新凸显出来。第三,有些条件,不妨称之为接纳条件或作为接纳不可避免之一部分的抵抗条件,正是这些条件才使被移植的理论或观念无论显得多么异样,也能得到引进或容忍。第四,完全(或部分)地被容纳(或吸收)的观念因其新时空中的新位置和新用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1]138-139《概念的旅行》一书正是因循传播的路线来考察西方文论关键词在不同时空中的变异和交融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中西文学批评对话和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建设的可行路径。 《概念的旅行》一书精心挑选和集中研究了20世纪后半期即1978年以来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10个西方文论关键词:话语、文本、叙事、文学性、反讽、隐喻、延异、意识形态、身体、他者。入选标准有两个:一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理论深度且又有待进一步澄清和阐发的概念;二是须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带来了新质。也就是说,这些概念不仅被国人接纳和运用,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力。与相关著述相比,《概念的旅行》挑选的关键词不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编撰者感到与其泛泛而谈,还不如集中研究几个核心概念,在深挖和阐释上下工夫,通过重点突破,以保证研究的质量和研究成果的创造性。 书中每个关键词的结构大致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所选西方文论关键词作溯源研究,主要考察这些关键词在词源学和文献学上的意义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积淀;第二部分辨析这些关键词的各种含义和核心要素,具体包括揭示这些关键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内涵的扩展,并梳理出这些关键词的区别性特征;第三部分研究关键词在当代中国的传播,探寻它们在中国的接受、挪用和改造的轨迹,以期获得有价值的理论启示;第四部分考察关键词与中国批评理论范式的重构问题,同时发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性,并做出相应的理论反思。书中各篇大致按照这个结构框架展开,因每个关键词的具体情况不完全一样,有的关键词的结构也有所变化。书中10个关键词依次排列,每个关键词都可视为入口。读者既可按顺序依次阅读,又可挑选其中某个感兴趣的关键词加以细读,每个关键词后所附的参考书目也可供读者选择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每个关键词都有自己的谱系,但这些关键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处于互为他者的批评理论系统之中。事实上,话语、文本、叙事、文学性和反讽、隐喻、延异以及意识形态、身体、他者这10个关键词在凸显各自特定涵义的同时又互相渗透和互相参照,有些关键词还被不同批评流派加以利用和言说,形成了一种具有差异性、交融性和对话性的网络结构。这些关键词一方面展示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因其观点体系的差异而形成对文学的多维观照,犹如不同光束照射到文学文本的不同侧面。透过关键词研究的多棱镜,我们将看到文学文本丰富的意蕴和绚丽的色彩,看到文学这座海上冰山水面下的博大世界。 在研究方法上,《概念的旅行》吸收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总体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探索与前行,即突破线型的历史观,将关键词视为一个动态的、多维的乃至异质的发展过程,努力发掘和阐释关键词语义在历史进程中丰富的多样性。同时,又以开放的民族主义为基本立场,采用跨文化视野来探寻关键词在不同民族和语境中的变迁,考察和总结它们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流变与组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