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对2014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与展望

作者简介:
宣小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审,博士;薛莉、熊志刚,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北京 100086;李思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北京 100081;王丽,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通过对2014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文章来源较为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源杂志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看,高校仍然处于绝对主体地位。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集中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改革支持系统的完善、教育科研方法、德育、教学与课程、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方面。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字号:

       一、2014 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一)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4年转载论文总计277篇,设置栏目14个。主要栏目有“本期关注”(12篇)、“教育基本理论”(36篇)、“教育改革与发展”(17篇)、“教育政策与制度”(10篇)、“教育与经济”(6篇)、“教育与法制”(2篇)、“教育科研方法”(12篇)、“德育研究”(20篇)、“教学与课程”(29篇)、“教育技术”(17篇)、“学前教育”(25篇)、“教师与教师教育”(28篇)、“教育史研究”(30篇)、“比较教育”(30篇)、其他(3篇)。

       (二)源杂志全文转载量排名

       2014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的文章来源较为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杂志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以下选取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前10名进行排序。(见表1)

      

       (三)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来看,高校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2014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的文章总计277篇,其中有257篇文章的作者来自高校,比例达92.8%,较2013年略有下降;有4.3%的文章作者来自科研院所,较2013年比例略有上升;还有2.9%的文章作者来自其他单位。就高校而言,文章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仍以师范院校为主。北京师范大学以24篇转载数名列榜首,南京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分列第二、第三名。在此仅对转载文章3篇以上的单位进行排名。(见表2)

      

       就教育科研院所来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辽宁教育研究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均有文章收入2014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

       二、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

       (一)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实践及其与教育理论关系的探讨

       教育实践活动与社会、经济等其他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正是教育学科确立自己学科立场的基础与依据。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理论原创性的缺乏,归根结底在于对学校教育实践缺乏深入研究。只有深入当代中国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才能获取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原创的问题、资源和智慧。[1]因此,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的创建,需要我们科学认识教育实践的内涵,厘清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独特关系。教育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须清醒地看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对教育的制约和消极影响;必须坚守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的价值目标,对阻碍这一目标的社会“现存的事物”不是去适应和服务而是去变革;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必须秉持“人是目的”的价值理性,批判和克服教育中片面张扬工具理性的偏差。[2]

       从广义教育实践观的视角出发,实现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从对以往很多教育研究有关教育实践的认识来看,它们比较普遍地缺少对情境性、自由性的教育实践形态的真切关注。真正转向实践的教育研究应以整体性的立场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并要求进行复杂性思维下的本体性教育实践研究,穿梭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多样研究,深入理解教育实践者,集中研究教育实践关键事件,努力揭示教育实践机制。[3]

       站在实践哲学的角度,揭示教育实践的本质及其内涵。教育实践及其目的是终极的,具有合目的、合理性和合道德的根本品质,是规范性的价值行动。当前教育的工具化、程式化和技术化,把教育降格为训练工具人的生产过程,使得教育行动失去理性原则的规范和伦理品质的限定。回归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善的、理性的伦理行动,成为以终极目的为原则的实践。[4]

       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创新是教育实践创新的先导,教育理论要参与到教育活动的意义建构之中,引领教育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和对生活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有实践价值的教育理论是个别化的,生成并适用于特定的场域,它对于认识和把握教育活动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5]还有学者致力于在实践哲学视域下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这一学派的使命就在于通过探寻“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学意蕴,在丰富和发展实践哲学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教育学自身,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基于转化逻辑来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转化中的交互生成。[6]

       (二)教育改革:改革任务的确立与支持系统的完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是实现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对2014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指出要围绕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通过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更好地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7]有学者认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二要宏观考量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三要继续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要有更多实招硬招;四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带给教育的新机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五要进一步构建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机制。[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