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艺术的视觉表征与公众的关注度  

——基于南京市民的问卷调查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计武(1977-),男,汉,江苏睢宁人,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美学,文化研究,江苏 南京 210093;闵学勤(1967-),女,汉,江苏南京人,法学博士,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文化理论,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艺术百家

内容提要:

由于文化市场体制的不完善,面对意识形态主导的主旋律文化与商业化主导的大众视觉文化的双重夹击,先锋艺术在视觉呈现上往往会采用一些极端的表征策略。这些视觉表征给公众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惊”感。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水平较高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和肯定先锋艺术的正面价值,把它视为一种令人震撼的视觉创新。不过,先锋艺术因其小众、激进、晦涩的特点,公众的关注度并不高。大多数人接触先锋艺术的频率很低,对于先锋艺术作品只停留在“看”、猎奇,甚至无所谓的程度。这从反面证明,先锋艺术注定是一种孤寂的艺术表达,一种具有批判意识的小众化艺术形式。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4)06-0082-07

      自吴冠中1979年呼吁艺术语言的纯化、倡导艺术的形式美和抽象美开始,中国先锋艺术不断突破传统艺术的定义和分类,在题材、媒介、形式和观念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验。它以激进的姿态挑战官方庇护下的全国美展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坚持艺术的独立和自由,拒绝官方体制和学院派的束缚,具有鲜明的前卫精神。如易英所言:“它与社会的主流文化相对抗,总是以边缘的、反叛的姿态表现出来,并且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和价值观为背景。”①这种前卫精神萌芽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李叔同、刘海粟、颜文樑等人的印象派实验,庞薰琹、倪贻德等决澜社成员对表现主义、野兽主义和未来主义的探索,林风眠、林文铮等艺术家运用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对传统艺术的重构,等等。

      与西方先锋(avant-garde)艺术②拒绝大众、对抗社会的精英姿态不同,当代先锋的目的“不是出于探求新的形式,而是出于某种模糊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改革的需要,是出于寻找‘家园’的目的”③。艺术家们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一方面融合本土的视觉经验,批判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思想观念,大胆进行视觉形式上的革新;另一方面又利用西方的现代艺术观念,重新挖掘传统艺术中暗含的现代因子。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先锋艺术逐渐成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多元开放的社会格局,也为先锋艺术提供了更加开阔的展示空间。

      然而,由于文化市场体制的不完善,面对意识形态主导的主旋律文化与商业化主导的大众视觉文化的双重夹击,先锋艺术的存在境遇十分尴尬。一方面,先锋内在的灵魂要求他们反叛体制,但现实又需要他们在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夹缝中谋生;另一方面,前卫观念和自主性精神要求他们拒绝商业化逻辑的渗透与影响,但商业大潮的冲击又让他们难以抵抗名利场的诱惑。这迫使先锋艺术在视觉呈现上选择一些极端的表征策略。

      因此,人们如何看当代中国的先锋艺术,社会转型的背景是如何影响人们去看的,如何直面先锋艺术在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困境,是迫切需要我们直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采用PPS抽样方法和自填式问卷的资料收集方法,在南京市内8个区共发放了8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1份,有效回收率为98.9%。根据市内各区不同的人口规模,在各区实际调查的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在801名被访者中,男性占52.4%,女性占47.6%(图1)。所有被访者平均年龄为33.5岁,其中年龄最小的11岁,最长的92岁,以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被访者居多(图2)。

      

      图1 样本性别分布(%)

      

      图2 样本年龄分布(%)

      

      图3 样本职业分布(%)

      

      图4 样本教育水平分布(%)

      

      图5 样本收入分布(%)

      在所有有效样本中,企业普通职员和学生比例最高,分别为23.7%和22.5%,其次为事业单位普通职员,占11.4%。总体上看,本次调查覆盖了社会上各行各业。(图3)

      所有有效样本的教育水平结构呈现出以高等教育为主的特征,本科、大专、硕士三者的比例之和超过70%(图4)。

      在收入结构上,年收入在2万-10万元之间的比例最高,在所有样本中占一半以上。此外由于学生比例较高,所以无收入群体的比例也偏高(图5)。

      二、公众对先锋艺术的关注度与评价

      视觉性是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对视觉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现实主体的视觉行为和认知:人们是如何看,如何能看,如何被允许看或去看,如何看待或未看④。就精神内涵而言,先锋艺术是一种反传统、反大众、反社会陈规的艺术表达形式。因此,先锋艺术注定是一种小众化的文艺实践,难以被大多数公众“看到”、关注、鉴赏并接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