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常态与主题,教育改革不时在我们的身边、脚下发生着,探究教育改革的科学路径问题无疑是导引改革成功的有力抓手。当前,学者对教育改革的理解林林总总,如有人认为,教育改革就是教育体制的顶层设计,就是教育实践的持续转变;有人认为,教育改革就是教育文化及其范式的悄然变迁,就是教育利益相关者的一场利益搏杀与实力博弈,等等。我们认为:这些教育改革观都是“单视角”认识改革实践的产物,难以得到俯视改革全景的立体教育改革观。教育事物的存在具有多态性,如观念形态、制度形态、文化形态,且各种形态之间存在着共在、共体与共生关系,每一次真正的教育改革都会波及教育事业的全局,都要走过“始于观念、成于制度、终于文化”的一段完整行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改革难免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搏杀,难免教育体制格局的重构,但相对而言,它们只不过是改革的表象或“浮游物”而已,无法透视出潜藏在教育改革背后的根本机理——改革“元路径”,难以从根源上找到导引教育改革成功的思维与哲理。我们认为:教育改革是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与教育文化共同构筑的一座立交桥,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机体内的接入与萌发则是这一立交桥的中流砥柱,教育改革的元路径只能从这里去探寻。 一、教育改革的三条“元路径” 当前学术界有关“元××”的表述并不罕见,如“元科学”、“元思维”、“元认知”、“元教育学”等。对这些表述中“元”字的意义作以汇集,其大致意思是“最根本”、“最高级”、“反身思考”等意思。维基百科中对“元”字的解释是“头、首、始、大、根本”的意思;《春秋繁露·重政》中对“元”的理解是:“元者,为万物之本。”简言之,一切元学科、元认知、元思维都是对本学科、本认识、本思维进行追根溯源式的探究与思考,都试图找到其存在发展的思想始基与最深层发展机理。基于这一分析,我们认为:教育改革的“元路径”是一切具体教育改革思维的元定理、元思维、元认识,是衍生出一切具体教育改革行动线路的原形、母体与本原,是统领复杂多变的教育改革实践的思维原点与无形之“道”。教育改革的元路径与具体路径之间是“一”与“多”、“里”与“表”、“本”与“末”的关系。抓住改革元路径是实现教育改革游刃有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立基点,是撬动教育改革全局的省力杠杆。进言之,具体教育改革解决的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方向、道路、方式、进程等问题,而“元教育改革路径”解决的是最一般、更根本、最普适的教育改革思维路径的问题。在学术史上,有三种教育改革的元路径值得我们思考,这就是自生逻辑、强制变迁与理论渗透。现实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诸种形态与套路或者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或者是三者相复合、相拼接的产物。 (一)自生逻辑:教育改革的原始路径 在人类教育事业尚未达到自觉水平以前,布迪厄所言的“实践逻辑”,或“无逻辑”、“自生逻辑”是导引教育变革的基本路径。尽管人们对这一逻辑的揭示比较滞后,但它的存在几乎是与教育事业同日而生。有教育活动存在的地方就有实践逻辑的存在,教育活动的一切变革都是这一自生逻辑自然演绎的结果。“实践逻辑的原则是一个生成和组织图式系统,这些图式在客观上是连贯的,它们在实践状态下运作,如同一个往往不甚确切的但又不乏系统性的选择原则。”①在实践逻辑中,一切教育行动总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形势、情势随波逐流,总是被实践感、实践自身的意图与无声召唤牵着鼻子走。在这种逻辑驱使下,不追求理据的支撑,不会对教育改革的目的深入省察,不接受种种教育理念、意图、权力的命令,是该教育改革路径的鲜明特征。整个教育改革就是一部自动机,是在社会无意识主导下的自发转变与机械运转,是在实践场域与风潮中的顺性而动。其实,在实践逻辑主宰的教育领域中,我们看到的一切教育变化可能根本不能算是“改革”,可能顶多只能算是一种“变化”“演变”而已。但我们认为:这恰恰是当代教育改革热衷于“拔根”式改革的短板所在,是当代教育改革最需要补修的一门功课。“实践的完整性并不依赖于理论”,②再高明的改革理论都不可能“晒”出教育实践的全景图,而只能在教育实践的苍穹中摸索前行。不关注自生逻辑的教育改革是危险的,当代教育改革者也只有在教育实践逻辑中植入改革的梦想与程序后才可能孕育一场真正的教育改革,找到教育改革的应然路径。 (二)强制变迁:教育改革的他控路径 如果说自生逻辑是教育事业自带的逻辑轨道,那么,源自“教育气候”与社会体制的教育改革则建基于第二条改革元路径之上,这就是他控路径。在这一路径中,教育改革是被强制的对象,社会体制与教育气候在“推着”它前行。教育事物“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出现在世界上、存在于世界上的关系,意思是属于世界,被世界拥有,在这种关系中,无论行动者还是客体都无法按照其本来面目存在”。③因此,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关乎自己的处境,都必须脚踏社会“大地”,努力保持自身与外界的平衡与和谐。教育改革栖身于社会大环境中,种种“体制背景”、教育气候束缚着改革者的手脚,要求他必须服从社会的整体规划与体制性设定,这就决定了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恣意妄为,而必须部分地顺应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强制与期许。换个角度来看,教育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教育更有价值”,力促教育事业在社会舞台中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找到自己更好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