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文化多样性治理:三种北美理论模式的比较

作者简介:
雷莉(1969- ),女,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四川 成都 610064;郭世宝,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加拿大民族研究会会长,《加拿大民族研究》共同主编,国侨办专家咨询员;常永才(1966-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热点议题,但有关教育政策理念的系统研究在我国至今较为薄弱。在文化多样性的北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关注该议题,至今形成了旨在培养文化多样性的三种教育模式,即文化互动教育模式、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和反种族主义教育模式。三种模式都聚焦文化多样性,但各有侧重和历史贡献,值得我国酌情借鉴。其中,反种族主义模式最富有系统性和批判性,但较为激进,多元文化模式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和目前遭遇的争议较大,文化互动模式则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所倡导,也较为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和教育实际需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4)09-0012-07

       一、引言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它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是交流、革新和创造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在当今时代,文化多样性正日益成为国际教育治理的重要课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指出的,21世纪的四大优质教育原则——“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处”,只有在将文化多样性置于核心位置的前提下方能成功实现。[1]2013年在我国杭州召开的“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的文件中也强调,应将文化置于公共政策的核心地位。[2]

       北美种族多样,且长期为种族和民族问题困惑。因此,我们试图评述北美生成的有关理论成果。根据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专家郭世宝等(Guo & Jamal)教授的研究,[3]在北美教育领域,针对培养文化多样性教育理论模式较具影响的模式主要有文化互动教育模式(intercultural education model)、多元文化教育模式(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odel)和反种族主义教育模式(anti-racist education model)。每一种模式的影响范围与水平各不相同,分别侧重的是自我、课堂、制度与社区。[4]下面借鉴这一思路,在分别论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比较,以期对新时期我国教育,尤其是以文化多样性为显著特色的民族教育的决策和实践有所参考。

       二、文化互动教育模式

       (一)文化互动教育的理念

       文化互动教育日益为当今国际社会倡导。[5]其实,北美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间就发起过文化互动教育运动。该运动的目标是促进不同文化与族群间的包容和理解。[6]这一运动是基于如下的假设:即不同群体间的相似性比他们之间的差异更加重要,掌握充足的关于文化群体的知识将会避免偏见的产生,同时也能促进彼此间的尊重和相互接纳。为此,政府努力实施了一些计划,这些计划致力于增加学生关于其他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待“差异”的积极态度,向学生们传授在不同文化间互动和交流的技巧。而这些目标可以通过获得文化互动能力来实现。所谓的文化互动能力是指,“个体在知识、态度、技能上长期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个体能够与其他文化中的成员进行积极和有效的互动”。[7]

       (二)文化互动教育模式的要素

       文化互动教育模式的要素可以用,A.F.等人提出的一个“个体体现的多样性发展框架”来分析,这是因为对教育场景而言,它为学生个体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论的方法,并且可以为全体教员反思他们自己的发展,为鼓励、帮助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方法。个体为了处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会经常使用一种本质主义者的方法来理解不同群体中的成员,即通过他们与这一群体的交往经验,或者他们根本就缺乏与他者交流的经验,将这一群体的文化归纳成一组特征。然后,这些特征被扩大(有时是不适当的),扩大到被用来描述这一群体中的个体。然而,个体拥有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身份,并且个体可以是许多不同群体中的成员,这使得我们很难仅仅通过一组特征真正了解他们。个体多样性发展框架,展示了个体是如何加深对身份复杂性的理解,个体是如何渐渐改变,最终重视和确认某些特征的。个体的变化通常体现在三种水平上,即认知的水平、情感的水平和行为的水平。这种变化可能不是线性的,并且会通过实践、练习逐渐产生。这一多样性的框架有五个维度:(1)对他者文化的描述;(2)对他者文化的认知;(3)对他者文化的意识;(4)对他者文化的情感;(5)有关他者文化的行为。[8]学习重视某种文化的过程可能经历其中某些维度,也可能会经历所有的维度。这种学习的完整过程包括:(1)未察觉;(2)他我文化的二元性认识;(3)质疑和探索自己的文化;(4)承担对他者的探索风险;(5)整合两种。[9]

       可见,该模式受交际语言学的影响明显,着眼个体层面,倡导不同文化的个体相互欣赏和交流,从而促进彼此的适应和社会整合。该模式也日益为国际教育界所重视。

       三、多元文化教育模式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在北美,多元文化教育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它是为了回应教育系统中的社会正义和公平问题而产生的,并以文化多元主义原则和消除偏见与歧视的原则为基础。文化多元主义原则坚持,不同族群和文化群体在尊重不同群体的传统和价值观的氛围中拥有保持自身语言和传统的权利。在教育系统中,实现这些原则的途径是:肯定文化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为所有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10]要实现以上“公平”的目标,不能采取对所有学生“平等”或“相同”的手段,而应该认识到学习环境中的学生有着多种多样的背景和需要,因此课程和教学实践应该针对这种多样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