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力:方式选择、归因及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牛利华(1979- ),女,河北邢台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师发展理论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郑晓坤(1977- ),女,吉林敦化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教师阻力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个体通过偏离、修改、钝化的方式将抵制行动嵌入到日常教育生活之中,可以减弱个人直接承受变革压力的程度。教师的“单位人”身份、职业活动特性及教师对自我角色的定位等因素影响着教师在改革中排拒方式的选择。要使教师投入教育改革,需要营造变革话语,构建利于变革的强势文化;构筑教师领导者,形成教师共同体;增加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收益。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4)19-0038-05

       近年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急剧而又深刻的社会变迁。流变不居的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是简单而直接的,变革作为一种常态性事件以无可商量的姿态介入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并与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判断和行为选择发生了多方面的碰撞和联系。一方面,其以外力胁迫的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冲击着教师头脑中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改进着课堂教学的效能;另一方面,频繁且日益深化的教育改革在不同的教师那里遭遇着不同的反应,尤其是一些教师抵制改革的现象已经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人们常常用“教师抵制”、“教师阻抗”等词汇来表征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力现象,在目前教育改革走向深化、学校变革日趋频繁化的背景下,对教师阻力的关注尤为必要。

       一、教师阻力:一个长期未被“问题化”的问题

       应该说,教师阻力问题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改革中一直存在,这是每个国家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的现象,只是这一问题在我国长期未被问题化。而这一问题只有被问题化以后,才可能受到重视。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力问题之所以在当下得到了彰显,主要由于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首先,教育改革进入了困难越来越大的深水区,若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如何提升教师的改革力?”就成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局势下,教师阻力问题浮出水面,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思考和重视,并逐渐得到彰显。

       其次,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教师地位的提高,教师在面对教育改革时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对教育改革本身的质疑和不满会通过各种媒介显现出来,更容易使外界窥见教育改革中教师的态度。尤其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主流媒介占主导地位的改革舆论制造方式逐渐式微,教师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在网络空间、聊天软件上交流和发表对教育改革的看法,网络也以其匿名性、交互性、迅捷性的特点成为教师发出声音、交流教育改革感受的重要渠道[1]。这些匿名表达者使用代价更小、更具隐私性的话语方式发出了改革的声音,而且这种声音常常是响亮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这样的因素导致教师阻力较以往更具可见性。

       再次,教育研究的学术转向也导致了对教师阻力问题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术研究出现了“走进教育生活世界”的转向,学术界开始从微观层面上探索教师在改革中的生存状态,并关注教师对改革所作出的回应,这种研究倾向直接导致了对教师阻力问题的关注。

       上述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教师阻力问题的显性化。围绕“教育改革+教师”这一议题,通过选取关键词进行检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13年3月,载于核心期刊上的文章约有百篇左右,其中直接论及教育改革中教师阻力的论文有十余篇。从已有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可以较为清晰地窥见教育改革与教师关系的研究脉络: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探讨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强调教育改革必须紧紧依靠教师,强调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2000年之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已有研究多是围绕“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一议题展开讨论,强调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偶有学者开始论及影响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因素,主张掌握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内在要素,并建立起使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改革的促进系统[2]。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职业压力问题逐渐凸显,而对教师阻力的研究正是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后伴随着对教师职业压力的关注而逐渐显性化的。

       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力研究非常重要,其在实践中的复杂性超出了人们的预计。虽然已有研究开始有所涉及,对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力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归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但这些已有研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阻力”这个重要但又缺乏充分讨论的问题。教师阻力研究在知识和理论上也还谈不上清晰,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还有后续研究的空间和必要性。

       我国学者对“教师抵制教育改革”这一现象的关注是在两种不同的进路上展开的:一种是较为宏观的学理关注与分析。国内外学者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出于对教育改革成效的焦虑和担心,开始关注学校教育变革中的教师阻力现象,并对教师对待变革的态度进行了大致相同的归类。如有些学者按照教师对待教育变革的态度将教师群体划分为开拓者(trailblazers)、先驱者(pioneers)、安于现状者(stay at home)、抵抗者(resisters)和破坏者(saboteurs)[3]。也有学者从参与改革的力量进行分析,则存在着支持力量、反对力量及中间力量……[4]关于教师阻力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教育改革场域下教师群体的异质性作出了确证,但教师往往是被表述和被代表,常被精英话语所遮蔽。第二种路向是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对教师阻力进行研究。这一研究路向所关心的问题是: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参与着教育改革?部分教师拒斥教育改革的可能原因是什么?但是这种调查仍然是粗线条的,忽视了教师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自主意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即使是反对改革的教师,在反对改革的原因和表现上仍然千差万别。另外,教师阻力的实践表现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呈现,教师反对教育改革的原因还缺少有信服力的、基于现实的解释。因此,各种因素决定了目前教师改革中的教师阻力问题凸显,但没有被深度阐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