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 或然历史(alternate history)指的是“显然从未真实发生过,因此也就不能声称有任何历史真实性,不过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上(随着受压制成分的回归)或许会实现”的历史。①在史学领域,它还被用作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即对一些已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存在暂时予以否定。史学家通过这种“假如历史不是这样则会怎样”(what if)的假设,以及在此假设基础上的推断和演绎,可以更好地确定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相对重要性究竟几何。由于同已知事实(fact)相左,或然历史又常常被称为“反事实历史”(counterfactual history)或者“虚拟历史”(virtual history)。② 在文学领域,或然历史则是一种重要的文类,其题材以小说居多,小说中的背景世界是从“既定历史”的世界中分叉而来的——这里的“既定历史”既包括史书中记载的已知的历史路径和事件,也包括南作者构建出来的、作为“源文本”存在并在随后被予以改变的历史世界(后者的背景同我们现实中的历史没有什么联系,作者几乎可以任意发挥想象,而不需受历史考据和发展规律的束缚)。由于同人们预先接受的历史事实不同,这一文类在国内常被称为“架空历史小说”,它同科幻小说、(反)乌托邦小说和历史小说郁有不同程度的交叠,尤其跟科幻小说中的“时空穿梭”(time travel)与“时间分叉”(time splitting)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或然历史小说重在审视历史上一些关键的转折点,通过设想历史进程从原先轨迹突然拐道之后的场景,来呈现另外不同的故事版本。这些假设或基于科技预测,或基于相关事实,或完全出于主观想象,背后有作者在文化甚至意识形态上的考量。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极度不满或担忧,通过描述一个梦魇般的世界,来达到讽喻当下、警示世人的效果,于是或然历史小说常常带有(反)乌托邦作品的特点,尽管两者并不尽然相同。 二、或然历史小说的主题嬗变 人类有记载的最早的或然历史出现在公元前27~25年,罗马历史学家李维(Titus Livius Patavinus)在其所著《罗马史》(Ab Urbe Condita Libri)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亚历山大大帝挥师西进而非东扩的话,罗马城将会怎样?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文类,或然历史小说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其中以在英美文学当中的发展最为完整,主题变化的脉络也最为连贯和清晰。 已知最早的用英语写成的或然历史是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出版于1845年的短篇小说《P的来信》(“P's Correspondence”)。故事是作者转录的一封虚构来信,写信人P是一个精神错乱者,他在信中勾勒出两个十分逼真而又彼此矛盾的现实世界。而第一部长篇或然历史小说则是霍尔福德(Castello Holford)的《最优乌托邦》(Aristopia,1895),书中记载了弗吉尼亚的早期移民如何发现金暗礁,如何在北美建立乌托邦社会的故事。 进入20世纪,或然历史小说的创作手法开始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例如,威尔斯(H.G.Wells)发表于1923年的科幻名著《神一般的人》(Men Like Gods),是第一部以时空穿梭为线索的或然历史小说③——故事中的几个英国人偶然被时空穿梭机带到另外一个世界,一个爱好和平的、乌托邦式的英国(显然出于对当时真实英国的反讽),当他们意欲争夺权力时,这个世界的人们用射线枪将其发送到另外一个宇宙中。威尔斯的故事中由“平行时间旅行”(paratime travel)所引发的几个或然世界同时并存的“多重宇宙”(multiverse),成为日后英美通俗小说的常见模式。 1931年,由历史学家斯奎尔爵士(J.C.Squire)编辑的文集《假如当初是另样发生的》(If It Had Happened Otherwise:Lapses into Imaginary History)出版。④虽然其中的文章大多只是随笔杂文,却对后来或然历史小说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集中收录的最著名作品,当属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假如李没有赢得葛底斯堡之战》,作者假定自己是身处另一时间流(即南方军队赢得内战之后的美国)中的一名历史学家,通过他的视角来想象假如北方获胜美国会变得怎样,即通过双重否定的方式来重新思考真实的美国历史。此外,该文集中的多篇文章都有作者自行编造的“一手素材”(如新闻报道、电报、书刊摘要等),为虚构的历史营造出一种真实感,从而迫使读者有意无意地从这些碎片中去推断不同的历史。于是,读者变得像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样,学会如何将断裂的历史踪迹串联起来,统一成整体;更变得像作者一样,参与到意义的创造过程中——“这一读者性的活动突出了历史的被建构性:历史并非存在于这些踪迹之中,而是由那些从历史物品中创造意义的、思维活跃的人脑制造出来的”。⑤由此可见,这部20世纪30年代初的或然历史文集,颇为超前地体现出一定的后现代思想:(1)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对文本解读和意义产生的积极参与;(2)强调历史的人为建构性和不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