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东方范式和“中国话语”的达成

——从近代百年看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困顿与超越

作 者:
葛荃 

作者简介:
葛荃,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原文出处:
人民论坛

内容提要:

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基于当代中国国情与特色,借鉴域外文化的适用内容,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设计与实践,提供正当性与合理性阐释,构建其集继承与创新为一体的政治价值系统。这一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成功,即意味着政治文明东方范式和“中国话语”的达成。这就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中国贡献。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政治思想学科源起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介入

       中国政治思想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大约在1900年前后,梁启超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有所研究。据其所言,当时他在《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是知这一时期,梁启超已经将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但尚未形成知识体系,难以称之为独立学科,可谓草创而未就。

       进入20年代,发生了两件事情,或可视为中国政治思想作为学科正式成立的依据。一是1922年春季和秋冬,梁启超分别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1912年5月成立)及东南大学(1920年12月获准成立)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二是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谢无量著《古代政治思想研究》。翌年,梁启超著《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名中国圣哲之人生观及其政治哲学)由中华书局出版。据梁自序,其书稿完成时间是1922年。同时,序言中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研究内容、资料以及研究方法等,都作了详细的阐述。据此,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专业课程进入了高等教育序列,而且有专门著述问世,这些正是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志。

       嗣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渐至发展起来,多有著述。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主要标志,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进入剧烈变动时期。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时期伴随着诸多西方学术和政治思想而进入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并且实际运用于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之中。典型者如吕振羽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他在1943年的修订版“导言”中即提出,要正确地掌握一个时代的经济情况和政治情况,正确地了解这一时代的生产方式,以及其矛盾之发展的根本形式,才能对历史上某一时代思想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其后,在1955年的《修订版再版代序》中,吕振羽讲得更为明确。他遍引马、恩、列、斯以及毛泽东、刘少奇等革命领袖的语录,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断言:社会思想、意识依存于社会存在;而社会存在总是先行的,思想、意识的产生或变革常常落后于社会存在。”他又征引毛泽东“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的语录,强调思想的阶级属性。这显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方法论。

       当然,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者运用现代政治学理论作为方法论,最具代表性的是萧公权。如其自叙,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是“采政治学之观点,用历史之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二千五百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政治学理论来研究传统政治思想,对于推动中国文化与东渐之西学相接续,引领中国学术走出传统藩篱,促进中国政治思想研究走出帝制时代传统史学的局限,以及构建政治思想史的科学性等方面很有裨益。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方法论,这就从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层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甚而可以视之为近代以来“西学本土化”努力的起点。这也正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中国贡献之一。

       发展中的困顿与期许

       然而,20世纪中期以降,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一度停滞。主要原因是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政治学学科建制从高校中撤销,中国政治思想史划归历史学,成为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专门史”之一。这一时期的学术界也有不少传统思想研究成果,但大都选择了历史学、中国哲学及思想史视角,方法论主要是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因而在学科归属上不能明晰。政治学意义上的中国政治思想研究处于困顿状态。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学学科在高校的恢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身份得以“正名”。从相对边缘的专门史,转身而为政治学一级学科的基础学科,是为“两史一论”(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学说史、中外政治制度史)的重要组成。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其一,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这十几年是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恢复期和繁荣期,主要表征是出版多种教材、专著,在研究论阈方面就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问题和知识体系等等,均有突出成果,影响至今。同时,在全国高校形成了多所科研重镇,在学界前辈的带领下,组成了出色的科研、教学团队。这一时期出版的多种著述至今仍是研究者的案头书和高校相关专业的必读书。

       其二,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叶,中国政治思想研究进入衰落期。主要表现为前辈学者渐次退出,后继者除少数坚守,新进乏人。科研重镇数量减少,力量削弱。个别高校风光不再,甚或空有虚名。这一时期也有专门著述问世,如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政治思想史》、2007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的《认识与沉思的积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历程》等,但诸多基本理论问题少有问津者,整体态势呈凋零状。

       其三,2012年至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版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问世为标志,中国政治思想研究进入重振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有二。一是从2012年起始,由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牵头儿,召开了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政治思想史论坛”,迄今已是第三届。二是在中国政治学会下,即将成立中国政治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以及专业性二级学会的成立,对于集合研究群体,提升专业水平和振兴学科意义重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