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研究的思维僭越

作 者:

作者简介:
谭伟,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应用,tanwei653@163.com,北京 100875;徐连荣,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讲师,山东 聊城 252059,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在读博士,北京 100875,研究方向为创新性思维理论及其教育应用,lianrongxu@126.com

原文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内容提要:

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一直存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种倾向之间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两种研究倾向的争论源于教育技术研究中的理论思维僭越与工程思维僭越。要解决这一争论,教育技术学科内部要具有自我意识,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要专注于理论研究,产生新的教育技术知识,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者要专注于工程,实现应用效果最大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连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做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时,可以选择各种有利于工程目标实现的理论来综合应用,而非拿着某个单一的理论来做逻辑演绎和推导;二是在做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时,可以从各种教育技术应用中汲取理论素材,但不能完全沉溺于教育技术应用的经验之中,而是要确保所构建的理论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逻辑严密性。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4)04—0006—04

      教育技术研究可以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理论研究倾向,一种是应用研究倾向。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者认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是低水平劳动没有理论含量,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者认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不接地气没有实用价值,两者之间难以沟通相互轻视,造成了教育技术研究某种程度上的混乱。这种混乱不仅体现在两种倾向的研究者之间的争论,还体现在两种倾向研究者之间的相互插手: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者试图拿着构建的理论去指导应用,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者试图从应用的经验中构造出某种理论,结果是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者误导了应用,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者生产了不合格的理论。这或许是教育技术研究本身跨学科的特征决定的,或许是教育技术研究中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导致的,而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技术研究的思维僭越。

      一、工程论视角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格局

      徐长福[1]认为,从工程论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是一个由实体完形和虚体完形组成的世界。实体完形是工程中可以操作界定的实存个体,这些个体拥有许多属性,但是它们在整体上是一个单元,实体有必要属性和非必要属性,必要属性是实体成为其自身的根本,所以必要属性是不能改变的,而实体的其他非必要属性则是可以改变的。虚体完形是一个逻辑性系统,该系统通过属性间的必然联系而构成。该系统可以建立在同一实体的属性之间,该系统也可以建立在不同实体的属性之间。符合逻辑必然性是该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但是它可以不受实体边界的影响。凡是自觉依循虚体完形、通过现存实体完形以创造新的实体完形来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及其成果,就是所谓工程[2]。

       虚体的根本规定性是属性间的必然联系。认识虚体完形需要逻辑自洽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能够避免矛盾,它必须具有严格的逻辑推论关系,亦即概念之间、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矛盾,这种思维方式可称为虚体思维。实体拥有众多属性,其属性之间有必然联系及非必然联系。对实体完形进行认识不能诉诸逻辑推论,认识实体完形需要诉诸非逻辑的直观和描述。这是把实体身上的各种属性复合成一个整体。这是以理性直观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思维方式可称之为实体思维。

      人的价值目的有两大类:一是认知,一是筹划[3]。认知是为了弄清对象的本来面目,筹划是为了设计出理想性的对象。把认知引入虚体思维可得认知型虚体思维。认知型虚体思维有日常和专业两个层次。专业层次的认知型虚体思维就是理论思维[4]。把认知引入实体思维可得认知型实体思维。把筹划引入实体思维,可得筹划型实体思维。筹划型实体思维可分为日常和专业两个层次。专业层次的筹划型实体思维就是工程思维[5]。工程思维以筹划为价值目的,它是一种价值化的思维方式。而理论思维以认知为价值目的,它是一种半价值化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它是一种内部非价值化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力求有约束力的客观道理,工程思维力求有操作性的主观设计。

      二、理论思维僭越及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体现

      所谓理论思维的僭越,是指理论思维作为认知虚体的思维方式而被用来认知实体,进而用来设计工程[6]。这种僭越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从认知虚体到认知实体的僭越;另一方面是从认知到筹划的僭越。

       理论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认知虚体而非实体。它用于认知实体会将其还原为某种特定属性。这相对于实体完形来说注定是片面的:理论思维引入本质主义程序为此辩护。本质主义程序强调抓住实体的本质属性,它认为认知实体不能什么属性都认取,认知实体不在于认知其所带有的全部属性,认知实体的关键在于其与其他实体的差异性。本质主义程序的做法是:将特定学科或特定学说所观察到的实体属性看得比实体身上的其余属性更加重要[7]。那些被观察到的实体属性被认为是本质属性。本质主义程序强调实体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各实体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差异性。这种所谓的实体的本质属性是被理论思维观察到的属性,未被观察到的其余属性被认为是非本质属性。非本质属性也可称为剩余属性。理论思维认知实体无法认知和处理剩余属性,结果是理论思维不得不忽略实体的剩余属性,这是理论思维认知实体的必然后果,这个后果也就是消解了实体完形。剩余属性由于无法被认知就转化为问题属性。问题属性就是没法理解没法解释的属性。理论思维只能对问题属性视作例外,它只能对其进行不符合常规的处理和解释,理论思维最终变成了一种妥协模式,这种妥协模式就是“普遍真理+具体实际”。这种妥协模式意味着对理论思维的消解。用理论思维认知实体有两种结局,要么消解实体完形,要么消解理论思维自身。

      理论思维用于工程设计是认知到筹划的僭越。人的完形包含有众多需要,其中有本原需要和邻近需要。在用于建构工程的实体材料身上有众多属性,符合工程要求的属性都是本原属性,不符合工程要求的属性为邻近属性。工程设计要考虑本原需要和邻近需要,工程设计还要考虑本原属性和邻近属性,它所谋求的是这些因素正负相抵后的最大值。这就是工程设计的思维特点。它与理论思维的特性是相互矛盾的。理论思维的特性在于寻求逻辑的一致性。工程设计不能采用理论思维,工程设计只能采用工程思维。工程思维是工程设计之思维潜能的实现形式。理论思维会使工程价值内涵应然化、无矛盾化。应然化指工程所具有的属性都是应然性属性。无矛盾化指其应然属性之间不存在逻辑矛盾。

      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思维僭越主要表现有:

      一是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抵制与排斥。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一般认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没有理论含量仅仅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对于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增进没有帮助。比如杨开城[8]认为,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知识生产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毫无知识生产能力。这个观点显示出理论思维的固有本性。然而教育技术应用的实质是工程建构,知识生产本来就不是工程建构的目标。同时教育技术应用作为工程建构,不可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因为工程建构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制造一种新的实体来满足主体的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