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与协同推进

作 者:

作者简介:
罗生全,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靳玉乐,男,河南邓州人,西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研究,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教育改革是以民生为导向,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价值的人类实践活动,带来了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等的变迁与创新,应通过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合理的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及服务体系等的整体设计,以价值共识为基础、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为支撑与科学有效权力作用机制为关键等协同推进。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5-0018-07

      我国持续三十多年的改革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然而体制机制的障碍依然存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各种改革相互交织,相互掣肘,“普惠式”改革因不同利益集团难以为继。迈向“深水区”的改革正从粗放式的“摸着石头过河”走向理性化的探索,从“内部人主导型改革”迈向“社会参与型改革”,从改革别人迈向自我革命,使“削权”、“让利”、“法治”、“民生”等成为改革的关键词。当前正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新阶段。“综合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把握改革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避免片段化和零散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论题。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事项,教育改革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满足时代需要进行整体设计与协同推进,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本体确认

      教育系统存在于社会大系统内,必然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身的步伐。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更加需要深层次、内涵式的改进。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蓝图的重要拼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在不断运演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样态。首先,教育政策的利益植入,从教育对象需要的满足、教育行政的绩效或政绩价值、社会矛盾的教育嫁接以及社会权力的教育借力等多重维度自上而下发动教育改革,以行政命令、文件规范和“舆论轰炸”等形式推动改革。产生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的动力来源既有对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诉求的政策厘定,也有“长官意志”甚至逆规律的政策决策和政策环境。其次,教育研究的理论情怀,研究者从改革背景、改革愿景与改革问题等出发探讨改革的理论图景,既有对国外教育改革理论的深度推介与理论发展,也有就教育改革理论本身的发展完善和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并不乏对改革现状的理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最后,教育实践的“万花筒”,有动力意义上自发改革和强加的改革,有类型维度上教师变革、学校变革和地区变革,也有系统视角下内容维度上政策创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文化改革和评价改革等。教育改革的政策、理论与实践构成了教育改革的三位一体运作机制,为纷繁复杂的教育改革认知提供了认识论图景,也为认知当下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提供了棱镜。

      纷繁多样的教育改革样态为我们认知教育改革问题提供了基础,从改革的逻辑起点出发,不难发现,教育改革首先因“非人而利”的立场带来了方向迷失。“非人”的教育改革以改革为旨归,视改革为目的和手段,将人的发展以及所带动的教育发展的质的提升摈弃在改革之外,认为在进行改革就是好的改革、有益的改革,忽视改革不成功的可能性,也忽视改革的根本价值追求;偏离了教育自身的根本目的,将教育仅仅作为一种实现改革的手段和工具,“为了改革而改革”。其次,“唯我”的改革思维。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自我完善发展的过程,是教育系统内部发生的改革,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改变。[1]然而,教育系统的过度自我使改革目标设定、方案设计与手段选择囿于教育系统自身,将同样作为社会系统的其他子系统排斥在外,也忽视与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等的相关性,未能从更高的视野审视教育改革的根本逻辑与问题关联,脱离或不相宜当下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使教育改革的对象局限于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系统的某个方面,忽视了问题产生的系统性背景和与之相联系的其他问题。再次,权力“误用”的改革机理。政府权力主导的改革提高了改革效率,但“权力”所致的“寻租”与“资源垄断”是教育腐败、教育公平以及教育价值流失的根源,未能有效控制和评估改革过程所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未能规范权力的运用和建立特有的问责机制“拷问”权力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价值体认和行为。最后,文本主导的改革模式。行政决定的自上而下驱动的改革模式是我国的主要方式,以颁布政策文本为主要途径推行改革,以期解决当下改革的重点问题,不过造成了政策操作性不强、执行过程失真以及政策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完善等弊端,甚至出现政策与法律、部门政策之间以及上下级政策的变通执行等内耗问题。

      教育改革以问题为出发点,其复杂品格体现了三大相互关联的系统:一是教育改革的活动主体和服务对象的发展问题;二是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内在规律问题;三是外部政治社会经济对教育系统和教育主体的价值作用。结合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发展可以看出,教育改革应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发展为根本旨归,以教育公平为改革过程的行为标杆,以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外在标准。其中,受教育者的发展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社会的诉求,也是“社会需求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2]的规律性体现,是人类整体价值与当下社会有机结合的典范,需要以价值观为导向,综合素养为基础,个性化发展为旨归培养受教育者,并促进教育改革相关利益者整体素养的提升。教育改革过程是教育系统内部要素不断重组变化以适应教育变革方向的渐进式过程,是以经济“理性人”为假设的资源不断被优化配置的过程,彰显了教育改革过程的公平导向和公平实践,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理念和人的发展的根本价值。中国政治诉求与社会发展的着眼点是“人民满意”,教育关乎人们的生存状态、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发展权益,应该满足并从“民生”的角度推进改革,[3]实现人民的利益诉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