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能否顺利前行并获成功,既需教育领域自身不懈努力,也需外部社会必要支持。在教育改革已经走过35年历程的今天,这一认识可以说已成基本常识。但问题是,对于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由于其难度远非此前阶段所可同日而语,因而所需外部社会支持(以下简称“社会支持”)也绝非此前阶段所可相提并论,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支持已满足不了改革需求。为此,我们需要思考: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怎样的社会支持? 一、完整的社会支持 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持可区分为若干基本层面,每一基本层面又可区分为若干主要因素,这些主要因素可称之为影响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持要素”。 按照笔者主持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课题组的理解,就我国35年的教育改革历程来看,如图1所示,影响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持要素可大致区分为“政府的职能”、“经济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及“公众与社会群体的影响”三个基本层面。①在“政府的职能”层面,影响教育改革的支持要素包括“财政投入”、“政策”及“体制”;在“经济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层面,影响教育改革的支持要素包括“人才市场”、“社会投入”及“社区”;在“公众与社会群体的影响”层面,影响教育改革的支持要素包括“专家”、“家庭”、“社会舆论”及“公众文化”。
图1 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持要素 某些单项教育改革,尤其是一些微观层面的单项教育改革,由于其任务单一,规模较小,能否顺利推进并获成功主要取决于教育自身因素,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因素,诸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或者校长的教育思想、管理方式等,故而对社会支持的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 但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由于其面广量大,且涉及价值论争、利益博弈、体制改造、机制转换等诸多深层次错综复杂的问题,因而所需要的就不只是某项社会支持,也不只是某些社会支持,而是图1列示的所有社会支持要素都发挥积极作用。具体来讲,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既需要来自“政府”的强力支持,也需要来自“经济与非政府组织”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来自“公众与社会群体的全力支持”。在政府支持的层面上,“财政投入支持”、“政策支持”及“体制支持”缺一不可;在经济与非政府组织支持的层面上,“人才市场支持”、“社会投入支持”及“社区支持”缺一不可;在公众与社会群体支持的层面上,“专家支持”、“家长支持”、“社会舆论支持”及“公众文化支持”缺一不可。即是说,图1所列各项社会支持要素“一个也不能少”!换言之,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的是“完整的社会支持”,②而不是残缺的社会支持。 据此审视,迄今诸多教育改革,尤其是一些教育综合改革③或者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推进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虎头蛇尾、甚至不了了之,其主要原因之一便在于社会支持残缺不全。一些必需的社会支持或者不时缺位,或者经常缺位,或者严重缺位,或者基本缺位。譬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政策支持”的不时缺位、中小学德育改革中“社区支持”的经常缺位、高考改革中“家长支持”的严重缺位、现代大学制度改革中“体制支持”的基本缺位等等,均为明证。 推进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首先要厘清这一改革究竟需要得到哪些社会支持,检视各项社会支持要素的现实状况,确认哪些要素不时缺位,哪些要素经常缺位,哪些要素严重缺位,哪些要素基本缺位,以便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采取措施,促使相关社会支持要素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确保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真正得到完整的、全方位的社会支持。 二、谐和的社会支持 上文所述“完整的社会支持”是从社会支持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的角度,来检视社会支持的“种类全不全”的问题;此处所谓“谐和的社会支持”则是从各类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讨论社会支持的“关联好不好”的问题。 客观来看,在我国,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持一直没有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由于社会支持的主体多种多样,且不同主体对于教育改革的目标、过程及方式的理解及其同教育改革之间的利益关联不尽相同,因而对于教育改革的各种社会支持在回报期待、着力方向及行动过程等方面基本上出于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凌乱无章的状况,呈现出一种“支持的乱象”。其中,对教育改革最具负面影响的,便是这些社会支持本身互不支持乃至相互冲突,以至于出现“支持的分裂”。譬如,“专家”关注的重心可能在于教育改革能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他们支持教育改革、参与改革实践时,多半会强调教育规律的严肃性、改革过程的科学性、改革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改革效果的真实性;而“政府”则可能更为关注本届任期内教育改革能否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所谓“标志性成果”,他们支持教育改革、制定政策、拨付经费时,通常会地强调改革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工作任务的时段切割,并常常会给定一个通常难以按期完成的改革目标完成期限。且即便是“专家”的支持,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专家有时会提出不同的乃至相悖的改革主张或行动建议;即便是“政府”的支持,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同一政府的不同部门对于教育改革的支持,有时也会基于各自利益,选择不同导向,提出不同要求。再如,一部分家长支持教育改革,主要关心的只是机会公平问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乃至优质教育的机会;另一部分家长支持教育改革,主要关心的则是教育对学生潜能发挥与个性发展的促进问题,希望自己的孩子的良好禀赋得以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