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4)01-0023-05 过去二三十年来,探讨教师面对的压力、职业倦怠以及导致离职的原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主要论题,[1] [2]这些研究揭示出教师为什么会渐渐失去教学的热情,导致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离职,但未关注同样面对压力与挑战,为什么有的教师却保持教学的持续热情与发展动力,表现出比较强的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译作心理弹性、复原力、抗逆力)。[3]心理韧性,意指面对困难、压力、丧失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能力。[4]如何理解教师的心理韧性?具有心理韧性的教师有哪些特征?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韧性?这些问题成为最近十多年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兴研究领域,这也是本文力图综述的主要方面。 一、“教师心理韧性”的概念 研究者对心理韧性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心理学对长期处于逆境中儿童的研究。研究发现,许多处境不利的儿童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被逆境打倒,反而发展成为“有信心、有能力、有爱心”的人。[5]这种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表现出的反弹能力与成长的坚韧性,引发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具体到教师领域,教师如何在一个高期望、高压力与高挑战的环境中持续成长,特别需要教师的心理韧性。但对教师心理韧性的研究只有最近十多年的时间。研究者们对教师心理韧性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概括起来有三种基本观点: (1)教师心理韧性是教师面临挑战与挫折环境下的一种能力或品质。这种能力能够帮助教师克服自己的不足与环境压力,帮助教师迅速恢复精神和力量,坚持对教学的承诺或者拥有职业幸福感。[6]这种迅速“弹回”的能力是教师保持成长的重要品质。 (2)教师心理韧性是教师在逆境中积极适应的结果。这种界定认为,教师在面临不利环境时,能够有效利用学校环境中的支持性资源实现目标,进而达到良好适应。[7]所以具有韧性的教师是一种积极适应的结果,如自信、乐观、成就感、幸福感等。 (3)教师心理韧性是一种动态的心理发展过程和社会建构过程。持有该观点的研究者们指出,教师心理韧性“不是先天固有的品质,是一个相对且动态发展的,在挑战条件下积极适应并实现个人发展的互动过程”。[8]这一互动过程受教师个性品质、专业使命感、价值观、学校领导、同事关系以及重要他人的动态影响。[9][10]这正如心理韧性研究中所揭示的,心理韧性可能某些个体在某些情境下具有而在其他情境下并不具备,或者说,取决于人与环境的互动,是一个相对变化的过程。[11] 总结上述三种观点,研究者们分别从能力、结果与过程三个不同侧面论述了对教师心理韧性概念的理解。可以看出,教师心理韧性不仅仅是教师在挑战或压力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或结果,作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心理韧性更反映了教师在个性品质、专业道德与使命、信念以及专业环境等多种因素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坚韧性,其结果表现在教师持续的专业承诺、发展热情与成长动力。 二、教师心理韧性的结构 哪些品质造就了有心理韧性的教师?或者具有心理韧性的教师有哪些特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与培养教师的心理韧性。多数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韧性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各因素之间有相互交叉的部分。[12][13]本部分将以曼斯费德(Mansfield)等研究者的工作为基础,并综合了其他研究者的观点,提出构建教师心理韧性需要考虑四个维度:专业相关、情绪、社交、动机。[14]这四个维度间的关系及各自包含的内容(详见框架图)。 (一)专业相关维度 曼斯费德等研究者调查了200名刚毕业和刚入职的教师对心理韧性的认识。研究发现,与教师专业工作相关的教师心理韧性包含与教学实践有关的多个方面,如“有效教学技能”、“了解学生”、“对学生负责”等内容。与此类似,有的研究者提出包含教师的专业决策、自我洞察力、专业自由、能动性。[15]一些研究指出,有韧性的教师非常关注专业发展,找寻各种方法达成自己的需要,灵活适应各种状况,能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负责,关注学生学习;[16]以及使用应对策略,[17]持续专业发展和个人需求满足等。[18]这些单独的因素都可以归入专业相关维度。 (二)情绪维度 情绪维度包含教师对教学经历的情绪反馈,自身情绪管理以及应对压力等因素。例如“不感情用事”、“享受教学”、“关心自身幸福”。其他研究者认为强烈胜任感、效能感、成就感和幽默感是教师心理韧性的重要属性;[19]“情绪智力”也是构建教师心理韧性非常重要的因素。[20]弗兰帝克森(Fredrickson)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拓展与建立”理论(broaden and build theory),为教师心理韧性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心理学视角概念框架,他认为积极情绪系统包括愉悦、兴趣、满足和爱。[21] (三)社交维度 社交维度关心的是教师在工作环境中的社会交往因素。在社交维度上,人际关系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研究者指出,个人和职业人际关系的培养应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关心和忠诚的基础上。家庭和朋友间的人际关系提供了社交与支持网络。职业人际关系包括与其他教学人员、支持人员、领导、学生以及家长间的关系。[22]有研究者则更提出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专业关系和同伴关系是教师建立心理韧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23]这些都类似于曼斯费德等在社交维度所说的“教师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