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教育的若干问题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水兵,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江西 南昌 330022;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价值多元化、民族问题多元复杂,国家认同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国家认同教育根植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政治语境当中,具有民族性和境遇性。基于我国现实语境的国家认同教育,一方面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基础上的多元统一的民族认同教育,另一方面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平等、法制基础上的公民教育。在国家认同教育的方法上,我国应该从灌输式的抽象说理走向对话式的话语叙事,立足于个体的生活世界,直抵受教育者的心灵。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3)10-0030-04

       国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教育是指国民基础教育,也就是我国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狭义的国民教育是指国家实施的让学生认识真正的国情、强调青少年应有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教育。本文更多的是指狭义上的国民教育。国民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教育维护国家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和维护社会团结。

       国家认同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推行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国民教育是当今世界主权国家的重要职责。因为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内心对国家制度及其体现价值的内在认同,通过学校培养一种凝聚的民族国家意识,对现代国家而言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政策。卢梭(J.Rousseau)就认为,教育是使人民得到“一个民族形式”的最重要方法,“当他第一次睁开眼的时候,一个婴儿应当看到祖国”[1]。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当代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都在采取不同的方式,运用不同的载体,努力构建适应本国国情、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国民教育体系,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合力实施国民教育,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培养以多元性、差异性为前提的具有“共同价值理想”的国家公民。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际竞争加剧,民族关系复杂,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元分化。面对多重挑战,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巩固意识形态的统一,如何整合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如何去促进公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维护社会统一团结显得十分迫切。要防止社会离心力,促进社会的整合和团结,不仅要有一套解决社会冲突的整合机制,还要通过一套有效教育方式来培植公民共同的国家认同感。通过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来增强公民的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在当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国家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现实语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国家认同教育,我们又该如何去开展国家认同教育,这是尚需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如何正确把握国家认同教育的内涵

       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对民族(文化上的)的认同与对国家(政治上的)的认同是统一的。正如安东尼·史密斯(A.D.Smith)所说的,现代民族既是“法律—政治”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2]国家认同以民族认同为基础,国家认同又是民族认同的目的和归宿,两者互相联系,又互为促进。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处理影响到国家的建构与稳定。德里克·希特(D.Heter)就告诫我们,“在我们的时代,民族性与公民身份之间的平衡已经成为新生国家建构政治稳定的基石,如果缺失这一决定性的基石的话,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生混乱”[3]。国家认同教育是作为民族历史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教育和作为法律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教育的有机整合,正确理解两种认同维度及两者之间的建构性关系是正确把握国家认同教育内涵的关键。

       首先,民族国家的存在是民族以统一的国家为标志和认同核心的,它的基础在于民族性。民族认同使得民族国家取得国家的形式,“民族国家的本质要求,就是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没有一定程度的国家认同,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取得民族国家的形式”[4]。民族认同作为重要的集体认同,对于实现现代性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理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国民提供了炽热的情感动力和心理支持。只有公民对“民族”有了认同感,才能对国家产生认同。另外,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又离不开国家政治认同的整合,因为在民族国家内部过分凸显不同群体的权利以及强调不同群体的认同会对国家的内部团结构成威胁。建构国家共同体一元的政治意识以及在族际沟通和坚持民族多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整合,努力建构国家层面的共质文化,是增强国家凝聚力、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然,国家认同并不排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国家层面的共质文化与多元的民族文化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正因为如此,每个民族国家都致力于促进共同语言和共同的成员感,促进享用社会制度的平等机会,通过教育在国民中形成一种超越于民族认同之上的国家认同感,同时又实施多元民族文化教育,对不同文化予以同等的尊重与保护,努力促进新的、更加包容的民族认同形式。

       国家认同根植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政治语境当中,其本身是在一定情境中的建构。由于在民族上和政治上的差异,国家认同教育的具体实践在不同国家表现出不同的属性与特征。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实施以民族整合为目标的“文化的大熔炉式”教育政策,在保持“移民国家”多样化特质的同时,塑造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共同体观念。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作为多元移民国家,实施多元文化认同教育,通过承认其他民族文化的平等存在和共同发展来增进各民族的共同国家意识。我国当前推行的国家认同教育也必须符合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发展和政治体制特点,以提升我国公民对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认同水平为目标。因此,在不同国家,对国家认同教育的两种标准——民族与民主——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在民族的认同标准上,我们要超越这种观念,即认为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历史起源,过分强调共同的地域、文化、宗教、艺术、语言以及独特的体质、心理素质和个性行为方式,刻意追求其不同之处。民族认同标准的建构不仅仅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也是适应国家政治的需求。将民族固化和浪漫化,在实践中可能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民主的价值标准上,我们要打破西方民主认同标准,不能仅仅依据西方的国家观和民主观来理解国家认同,而必须考虑我国历史现状与民主制度发展的独特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