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3)11-0018-07 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教育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和意义,教育在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上所起的作用,民众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何满足他们对教育的各种需求等[1],成为广受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这一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推进下,教育民生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构架。在深入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深入解读教育民生论发生的背景,准确把握教育民生论的基本要义和内涵,进而建构起教育民生论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对于推动和促进中国特色教育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以及中国教育事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民生论的发生背景 1.教育民生论的思想源流 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概念范畴,教育民生论的产生有其内在的思想源流。人类教育思想史上源远流长的民本主义教育观和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民生论的思想源头和生长土壤。 民本主义教育观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民本主义在教育思想理论领域内的延伸。人类思想史上的民本主义,无论其内涵多么复杂,就其要义而言,重民、利民、惠民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核。换言之,所谓民本主义,就是要在社会模式的建构和社会运行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强调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关注民生并努力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民生。而民本主义教育观则是一种尊重民众的教育主体地位,以关注民生和保障民生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民本主义教育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抑或我们通常所说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有着内涵上的关联性和一致性,许多学者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时常将它们作为同一概念使用。但究其思想源头及其实践指向,二者还是有各自不同的内涵。杨东平指出:“对教育理论的解读和构建,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对经典文本、理论概念本身的阐释解说;二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从问题出发,在实际生活和具体语境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去辨析把握其理论意义。”[2]无论是基于理论概念的学理解说还是基于教育实践及其发展的一种理论辨析,人本主义教育观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的都是“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倡导尊重“人”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由和主体性,它所指向的是片面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一类的教育价值观。而民本主义教育观强调的则是“民”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倡导教育要积极关注、努力满足民众现实的教育需求,并为改善和提升民众的生存状况作出贡献,它所指向的是贵族式的教育和片面的社会本位教育观。在中国近代,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催生了以开启民智、民力,养成健全人格之国民为主旨,以倡导实施初等小学义务教育和实利教育为内涵的民本主义的教育思潮;一批仁人志士身体力行,创立了许多以民本主义的教育思潮为主导的教育实践模式。[3]这一时期的民本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平民主义教育观更是一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背景的教育思想理论。在东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平民主义教育观虽然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那些先贤圣哲的言论和思想之中,但这种教育思想理论的广泛兴起与实践还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产物。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就曾从民主政治的角度大力倡导平民教育,他说:“因为共和国者,则必须实行平民之政治;欲实行平民之政治,非有平民之教育不可”。“夫平民教育者,公共之教育也,国民人人所应享受者也”。[4]在西方,平民主义教育兴起较早。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进行的教育实践堪称平民主义教育的楷模、示范。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如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积极倡导、努力践行并亲力推进平民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平民主义教育观与民本主义教育观在价值取向和实践内涵方面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杜威说:“什么叫平民主义的教育呢?就是我们须把教育事业为全体人民着想,为组织社会各个分子着想,使得它成为利便平民的教育,不成为少数贵族阶级或有特殊势力的人的教育。”[5]在教育的服务方向上坚持面向全体人民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在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上坚持利便平民的原则和努力追求平民化的风格,这些都是平民主义教育观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之后,平民主义教育观作为一种教育思潮虽然没有明确地加以宣扬,但其价值内核依然在传承、践行,直至今日成为教育民生论的思想之源。 2.教育民生论的理论基础 当代中国教育民生论的发生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与转变有直接的关联。如果说民本主义教育观和平民主义教育思潮是教育民生论的思想源头,那么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则是教育民生论的政治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需要的倾向和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着改革开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些论述标志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与发展,鲜明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以关注和保障民生为重要内涵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这一理念不仅仅是一种标识或口号,而是鲜明地体现在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决策之中。具体在教育方面,就是改变了以往将教育问题纳入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范畴的做法,首次将教育纳入民生问题,并作为当前改善民生的首要问题加以突出和强调。党的十八大继续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阐释和强调了教育的民生意义和地位。教育民生论因而成为这一执政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民生论所昭示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党的执政理念有相同和一致的价值取向,即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度渲染了其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功能,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成为教育政策和决策唯一的出发点。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和政策的导向下,一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的教育需求被忽视,教育不均衡、不协调、不公平的现象蔓延滋生,教育内部各层面的矛盾冲突加剧。教育民生论既是对这种片面的教育目的论和价值观的反思,以及对应然的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复归,也是在教育场域中对党的关注民生、执政为民这一理念的践行和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