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对2013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与展望

作者简介:
宣小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审,博士(北京 100086);薛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北京 100086);马潇潇,张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通过对2013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文章来源较为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杂志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学报》等。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看,高校仍然处于绝对主体地位。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集中于教育理论中国化、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教学论、德育、教师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方面。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3 期

字号:

       2013年,从中央高层高频关注教育改革,到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全面铺开,中国教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和关怀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在这一年中,教育理论中国化、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教学论、德育、教师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史、比较教育等问题得到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2013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以下简称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所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其源杂志全文转载量和文章第一作者所属单位进行了统计排名,对教育学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2014年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一、2013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一)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3年设置专栏11个,转载论文总计260篇。主要栏目有教育基本理论(45篇)、教育政策与制度(9篇)、教育改革与发展(19篇)、教育与经济(11篇)、教育科研方法(4篇)、德育研究(23篇)、教学与课程(25篇)、教育技术(21篇)、教师与教师教育(25篇)、教育史研究(39篇)、比较教育(39篇)。

       (二)源杂志全文转载量排名

       201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的文章来源较为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杂志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学报》等。以下选取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前10名进行排序。(见表1)

      

      

       (三)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来看,高校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2013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的文章总计260篇,其中有245篇文章的作者来自高校,比例达94.2%,较2012年略有上升;有3.5%的文章作者来自科研院所,较2012年比例有所下降;有2.3%的文章作者来自其他单位,较2012年增幅明显。

       就高校而言,文章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仍以师范院校为主。北京师范大学以28篇名列榜首,华东师范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分列第二、第三名。相较于2012年,2013年的文章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比较分散,在此仅对转载文章3篇以上的单位进行排名。(见表2)

      

       就教育科研院所来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均有文章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

       二、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

       (一)教育理论中国化:突破文化困境,推进本土生长

       教育理论中国化问题起源于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思考,表达了中国意识、本土意识的觉醒。尽管这一命题隐隐消解了中国本土创生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价值追求,在认识逻辑上没能摆脱“嫁接”和“接着谈”的嫌疑,但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为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探索一种新的属于中国自己的教育学研究范式,促进教育理论和现实恰切性,促进中国教育的良好发展来创设一个相对原生质的、特殊的教育学的有效尝试。[1]

       目前有两种文化态度对教育理论中国化造成了文化困境。一是以学习先进为价值取向的激进态度,它造成了中国教育学人学术生活与日常生活某种程度的分裂,中国教育研究原创精神和能力的缺乏;二是以注重继承传统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态度,它面临着如何破旧立新和有效传承的挑战。走出这种文化困境,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改变先进和传统二元对立的思想观念,开拓根植于传统的新视角。[2]

       教育理论的本土生长既需要我国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完成、具有中国立场和国际视野的教育学者的出现以及教育改革的推动等基本条件,也需要正确的方法论。有学者指出,教育学研究者必须具有跨学科意识。鉴于马克思资本现代性叙述通过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直接参与了中国现代性建构,内在于现代中国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要具有原创性,就必须自觉地认识到这种契合关系,将资本现代性叙述融入教育研究,从而形成历史方位意识以引导教育研究。[3]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应坚持以“综合创新”方法论为指导促进教育理论的本土生长,具体来讲,应以古托今、革故鼎新、以中融西、和合生新、以专纳博、激荡开新。要促进教育理论的本土生长,还需要理论创生主体矫正角色定位,成为教育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者和再生者、异域教育理论的阐释者和批判者。[4]

       (二)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坚定学科立场,深化多元研究

       教育学在近现代的发展中一直在被质疑,其学科内部也仍然存在许多论争,如教育学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领域”,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等等。研究对象的极端复杂性,学科发展的基础充满矛盾,理论成果的效用差而不能得到赞同,使得教育学的合法性、学信度面临着危机。有学者认为教育学具有的学术性、学术标准,教育学对于确定性的追求和学科持续变革,教育学研究方法及其反映的教育规律的科学性等都在对学科合法性做出回应。[5]作为科学思维的一种逻辑形式,教育学的确定性追求自然有其认识论的合理性,但教育学无法也不可能回避生活与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教育学的发展是在确定性导引下的实践性的发展过程,是一种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或面向文化和生活无限开放的形式过程构成教育学“科学性”最为一般的存在形式。[6]也有学者认为,教育作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可能有统一的定义。立足于教育自身、拓宽视野、开放边界,是教育学在多学科研究教育的语境中可以秉持的学科立场。能够揭示教育“历史性”的那些范畴,一定是从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中抽象出的理论概念,它们是建构教育学解释性理论的“逻辑起点”。[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