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作为研究社会关系的一种实证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30年来已发展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1]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以不同的行动者(如个体、群体、组织)所构成的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不是行动者本身,即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对象为关系数据,而不是传统统计学意义上的属性数据。[2]由于教育活动所具有的社会属性,SNA同样适用于对教育活动的研究,可以做宏观层次的整体社会网络结构分析、中观层次的社会网络的内部子结构分析、微观层次的行动者的中心性与声望分析。[3] 如果说问卷调查方法是引入教育研究领域最“古老”的研究方法,那么,社会网络分析则是引入时间最短的一种研究方法。相对其他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是目前教育研究者较为陌生和使用较少的一种方法,但也是具有相当潜力的一种实证研究方法,被视为研究社会结构的最简单明了、最具有说服力的研究视角之一。[4]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它将成为整个教育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那么,目前教育研究领域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样本的选取与分析方法 (一)样本的选取 本研究试图找到所有在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发表的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论文作为分析对象。为此,笔者以CSSCI检索源和北图2008版核心期刊中的教育类刊物为检索对象,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采用“支持网”、“支持网络”、“网络分析”、“社会网络”等关键词查找论文的标题和关键词,检索范围跨度为2001—2010年,获得初始样本共计56篇。在样本编码过程中,通过人工阅读正文内容方式发现了非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论文16篇,并删除了4篇仅介绍而非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论文,最终剩余有效样本36篇(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选择核心期刊作为检索范围,主要考虑提升样本的质量,在非核心期刊中散落着较多的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论文,但质量相对较低,缺少研究价值;也正因为此,导致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但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许更值得人们反思。
从表1可以看出,最早在教育类CSSCI检索源期刊上发表SNA论文的时间为2006年,而近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另外,在刊发SNA论文的10种期刊中,有6种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专业期刊,其他教育类刊物为4种;从发文数量看,教育技术学专业期刊共刊发了32篇SNA论文,占88.9%,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究其原因,除了SNA需要熟练运用专业软件外(教育技术学研究者之于软件的使用通常占有一定的优势,技术工具应用的意识更强),与教育技术学的交叉学科属性也有一定的关系,交叉学科吸引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也带来了多维视野和开放思维,对新方法的应用更为敏感;此外,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不仅发表了一些专门的推介性论文,在相关SNA应用论文中对该方法也做了科普式的介绍,起到了较好的启蒙和推动作用,而教育学其他学科领域尚缺少这种必要的启蒙工作,也因为学科属性的区隔,教育技术学专业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也未能触发其他教育研究领域的关注,未能形成辐射效应。 (二)研究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笔者采用逐一阅读论文样本的方式,对样本中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主要情况进行了完整编码,并用简单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分布来揭示有关问题。 三、社会网络分析 方法使用情况的统计与评述 (一)学科领域的分布情况 尽管绝大部分样本来自教育技术学专业杂志,其作者也主要为教育技术工作者,但其研究选题却有不同的学科归属。经过内容分析比较,以教育学二级学科(参考《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为分类依据,36个样本的学科归属情况如表2所示。
(二)论文作者影响力分析 仅以第一作者为例,发表SNA论文达到2篇的作者包括王陆、陈向东、胡勇、冯锐、李文昊、叶新东等,单从发表论文数量的角度,王陆的发文数量达到了5篇,但从作者总被引用次数情况和单篇文献被引次数来看,情况有所变化。表3呈现的是36篇样本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引用次数达到4次的社会网络分析文献作者,其中刘军次数最多;如果排除教育领域外的研究者,王陆、陈向东、叶新东的被引次数不相上下,具有较为均衡的学术影响力;从表4单篇文献的被引次数看,刘军的《社会网络分析导论》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引用;而教育领域内的黎加厚、叶新东、陈向东的论文具有相对较高的引用率。从作者被引次数和文献被引次数可以看出,当前教育领域的社会网络分析正处在“拿来主义”的学习阶段;从引用文献集中在一两位作者的一两本专著的角度看,也表明当前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启蒙特点,信息来源较为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