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了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的新含义,指出这一新含义的提出和被广泛认同,表明国际教育技术界的教育思想观念正在经历又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教育技术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标志。笔者还结合对建构主义的反思、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以及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和关于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等4个方面分析了这场教育思想观念大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二)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英文是IT in Education或ICT in Education)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发展阶段:

      1.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是从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而且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一般只讲计算机教育,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2.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是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逐步从辅助教转向辅助学,即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帮助搜集资料、安排学习计划、辅导答疑、作为伙伴与你平等讨论、谈心等等,即不仅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利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

      3.IITC(Integrating IT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是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现在。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

      从国际潮流来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逐步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按理说,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与全新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校教学的深化改革,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但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无论是就目前国内还是国际的情况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上述要求与目标都还远远未能达到。这两个原因就是:

      第一,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关系教育能否深化改革的极为重要问题,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真正研究出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理论来加以阐述。这就使广大教师无章可循,只能按个人的理解去实践、去探索,造成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仍停留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以为只要用了电脑,用了课件,或上了网就是“整合”,根本不了解整合的目标、内涵与有效整合的方法。在这样混乱思想指引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不仅达不到整合的要求与目标,甚至连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起码要求也做不到(前面提到“美国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实现的条件下,中小学教学质量未升反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第二,9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随着因特网应用的日益普及,WebQuest风行一时,使人们误认为这就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模式或最佳模式。WebQuest类似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协作交流的学习,基于资源共享的学习,所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非常有利。目前,像WebQuest这一类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在美国和西方备受推崇,已被视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最佳模式,所以日益流行。在由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于2000年为美国修订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三版)”中,为有效培训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能力而推荐的6个优秀教学案例中有5个都属于WebQuest这种模式[4];此外,由著名的Teaching and Learning(教与学)杂志评选出的2003年度美国10项最佳教育技术应用项目也全部属于WebQuest这一类(这10个最佳项目分别是:“虚拟海洋生态”“战争档案——美籍日本人”“公路规则”“ThinkQuest”“街头生活”“仿真游戏”“构建三维世界”“虚拟太空”“安第斯探险”“和平日记”)[5]。由此可见这种模式在美国和西方的巨大影响力。

      由于WebQuest强调的是跨学科的学习,且主要是课外活动,所以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加上是针对某个具体实际问题,因而对于系统科学知识的掌握不一定优于课堂教学。这样,随着WebQuest的流行不仅不能保证提高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甚至还可能削弱。如果能把WebQuest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使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二者结合起来,这将是一件大好事。令人遗憾的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能这样去做。

      这种偏向的存在既与人们的片面认识有关(长期以来,国内外教育界对于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关注更多的是教育管理、第二课堂和信息技术课本身,而对IT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也与上述第一种原因有关(缺乏科学的“整合”理论,从而使广大教师不知如何将IT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相整合)。值得高兴的是,国内外教育界已有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种偏向的弊端,并开始呼吁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领域从其它方面尽快转到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上来,尽快转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上来。最近在香港召开的ICCE/2003(计算机教育应用)国际会议上,我们看到本次会议从大会程序到论文集,其突出的主题就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二浪潮——从促进教与学到推进教育改革”,这正是上述变化的一个鲜明标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