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理论界定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行政管理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作为研究行政学和政策科学的基础,公共政策的定义是什么?中外学者的认识与解释差别极大。我们认为,十分有必要对这个基础理论问题进行认真研讨。

      

       一、人们对公共政策的理解

       多数人都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党和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出的政治谋略或行为规范。它的内涵是什么,中外学者作出如下界定:

       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这个定义对政策内容规定得太窄,并受到政治与行政二元论的影响。)

       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这个定义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但对价值可以有广义的理解。)

       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作为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取向的行动计划,以及它与一般计划的区别,但内涵过于笼统。)

       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的偏差。)

       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公共政策的表现方式,而且突出了它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定义没有把公共政策的本质反映出来。)

       尽管以上著名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我们仍然会从中归纳出以下几点有益的看法。

       (一)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具体地讲,它体现在四个方面:

       1.社会管理 公共政策最终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那些要维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大问题,明显地表现出社会管理特征。

       2.实际行为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际做的事情,而不是准备要做的事情。人们更多地是看重政府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实际行动。

       3.反复选择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全社会利益以及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选择的结果,既不是一般的政治行为,也不是泛泛的管理。

       4.两种形式 公共政策从形式上看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作为”或“不作为”的确定,服从于政府的整体利益。

       (二)公共政策体现了有明确方向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讲,它体现在四个方面:

       1.明确目的 公共政策不是偶然地产生的行为,总是具有政府的明确目标。不同的政策问题,有着不同的目标。

       2.活动过程 公共政策体现了政府的活动方式,而不是那些孤立的,毫无联系的决定。一项政策既包括某一法律性的规定,也含有与之相关的贯彻实施规定的决定。

       3.连贯程序 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它们之间不仅组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连续过程,而且在时空上是有序的。

       4.放大效应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完善与否,都会对后续环节产生重大影响,尤其会产生“失真放大”效应。

       (三)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生活,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所作出的行为准则。具体地讲,它体现在四个方面:

       1.政府主体 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无论对政府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理解,制定政策的主体是政府。由此可知公共政策与企业战略的界限是十分严格的。

       2.政治价值 政府代表政治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体现政府意志的政策,理当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地位。

       3.权威地位 公共政策的主体政府,是以公共权力为后盾的,是社会的公共权威,其地位与影响力必然要求政策对象接受与执行合法的政策。

       4.普遍效力 公共政策不仅与社会的公共权威相联系,而且所涉及的面较广,它的实施会对社会的利益关系作普遍的、直接或间接的调整。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而得出了前面所下的定义。这一定义突出了三个思想:

       1)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

       2)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

       3)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

       其实,什么是价值?它可以有多种解释:既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又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既有物质价值,又有精神价值。一般地说,价值的大小,总是按照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而定。马克思认为,人类活动可分为三类:为生存而斗争、为享受而斗争和为发展而斗争。因此,人的需要可概括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美国学者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又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种需要。简单地讲,可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满足人类这两种需要的是什么:显然是那些供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社会资源,通俗地讲,是好处,规范地说,是利益。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我们认为,假如把公共政策一定要理解成为“是为整个社会所做的权威性价值分配”的话,为免于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即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比如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投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