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再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南敬伟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

原文出处:
理论与现代化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两种理论纷争

      有诸多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理论观点中,对今日世界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经济一体化观点。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普遍出现的现象。另一种是西方的政治经济相互分立、政治经济二元化观点。

      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处于世界体系之中,西方的各种思潮和发展理论不断涌入。有一部分学者在坚持经济决定政治这一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开始从经济政治分立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激进一点的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导致政治民主,中国的问题恰恰在于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当前,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民主,从而才能保证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保守一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应当经济优先,民主缓行,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二、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难题和理论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改革道路,在着手调整原有不合理体制之前,另起炉灶培养了“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这两个新生的经济增长点。改革由易到难,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全是硬骨头,所以当前中国的改革更处于攻坚阶段。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正确估价改革的困难,是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前提。

      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现实难题,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如何搞好国有企业?二是如何规范乡镇企业?三是如何根治腐败?理性地思考这些问题,我认为其症结主要在于:在我国,政治经济不分,政治经济一体化,不仅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且还是人们评判事物的价值取向。首先看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我们往往把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搞,强调国有企业的社会政治功能,从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多,而较少把企业确实看作一种经济现象,按经济规律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再看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乡镇企业特别是不太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往往有地方政府的介入,有的是政府出资、出厂房和土地而委托别人经营,有的甚至是党政干部直接出面兼任企业的领导。其结果只能是企业兴,干部和经营者都有好处;企业亏损或倒闭,干部拍屁股走人,损失的是国家。这种政治经济不分的现象,还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致使中央政策执行不力,增加了对违法经营纠察的难度。三看腐败问题。腐败的根源和原因当然是各种各样的,但政治经济不分已成为一个相当突出的原因。拥有政治权力的官员手中同时拥有批项目、批贷款等重要的经济权力,政府不仅是市场的局外调节者,还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这一局内人的角色出现,其结果只能是“寻租”现象泛化,腐败现象蔓延,各经济主体难以实现公平、公正、公开依法竞争,政治生活中的腐败影响到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致使腐败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现象,反腐败极为艰难。

      学术界在分析和把握这些难点时,尚存在着一些理论误区,主要有:①绝对的经济决定论。这种观点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政治理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都自然会好起来,民主要缓行,环保要让路,将来经济上去了,“一切都会好的”。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又出现迷信市场的观点,认为市场将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②政治民主缓行论。认为政治民主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对立物,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发展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当前不要妄谈民主,认为“四小龙”就是这么过来的。③政治任务至上论。

      三、正确认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引导我国从整体上走向

      良性发展

      我们应该从理论与现实、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辩证地思考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在思考诸如社会历史形态的演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问题时,都是从一般意义上,从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从宏观层次上来考虑问题的,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论述也不例外。当我们不是从特定的民族国家、特殊的历史阶段,而是从全人类的角度,运用历史的眼光,从宏观层次上来把握政治经济的关系时,其结论自然是经济发展最终或归根结底会促进政治发展,而且范围越广,时间越长,这种相关性越明显。所以,马克思从这个意义上讲的经济决定政治理论,是正确的。

      当我们从微观层次上,从特定的国家和历史阶段出发思考问题时,我们看到的是,政治与经济的相关性是多重的,经济落后的蛮族可能推翻经济水平更高的文明国家,经济现代化带来的也许是政治分裂和动荡,民主的推进不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是导致国家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与混乱。从这个角度看,西方的政治经济二元化理论以及现代政治学家对后发展国家的分析,也并非无可取之处。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多重相关性,按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整体推进、协调进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理论把握,当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发展中的难题时,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计划经济模式,政治经济是一体化的,它通过国家权力、行政命令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经济运行严重依赖政府的活动。我们改革的举措正是对这种模式的突破和否定;但渐进式的改革,使我们必然经历“双轨制”的阶段,与政治相分立的“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国有企业、各种“三产”和劳动服务公司并存,这种畸形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使得两种经济体制都不能全部发挥其作用,并极易导致腐败和阻碍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形成。于是,我们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而政治与经济的相对分离和呈现二元化态势,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