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变迁会给艺术带来什么?我们可能会想到,带来的是艺术品的销路问题。市场大了,艺术品的销路会大得多。然而,市场的作用远不只是如此。市场的“后果”,要比我们所设想的要深远得多。可以这么说,市场改变着艺术的生产方式,改变着艺术家,也改变艺术概念本身。 一、产品的美与市场的关系 人们生产出来的物品,叫作产品。将它放到市场上去卖,就叫作商品。于是,同样一件物品,生产者留着自己用,就叫作产品,去销售,就变成了商品。产品做得好与不好,是由所使用的原材料、生产者的技能和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决定的。用料讲究,制作者才能出众;制作时用心用力,做出来的东西就好。 从产品变成商品,是质量变好了,还是变差了?这说不好。并非所有的用于出售的东西,都比生产出来供自己用的东西更好。一种产品变成商品以后,受着一些新的逻辑支配,这些新的逻辑要求产品的生产被改进,但却又对生产被改进的方向作出限定。于是,商品有可能比产品质量更好,也有可能质量下滑。 让我们从这样一个例子说起:什么地方的饭店更好一些?我们大概都有一个经验,火车站附近的饭店,一般说来都是一个城市里最差的饭店。最好的饭店是城里的一些老街区里的老字号饭店。 火车站旁的饭店里,人来人往,来去匆匆。饭店老板或厨师与客人是一种陌生人的关系,在饭店里完成的是一次性的机械性的交易——给钱、充饥、走人。这些客人也许这辈子不再有机会来这家店了。饭店老板也知道这点,所以,快点上菜,让客人吃完就走。 城里的老字号的饭店则是另一种情况:来的客人大都是所谓的“回头客”,即使第一次来,也常常是慕名而来。老板、厨师与客人形成了一种熟人或朋友关系,对来客打招呼,不说“欢迎”,而说“来啦,您哪!”给客人回家吃饭的温馨感觉。饭店讲究名声,饭店老板把烹调和饭店的管理作为一种艺术来完成,不断研究和提高。又由于主人跟客人是一种熟人关系,服务的质量能直接得到反馈,如果客人说了你今天的菜火候欠一点,主人会改进这道菜的做法。就这样,在反馈交流中得到改进,熟人圈子培育出了“老字号”。 传统老街区消失,不仅是一个建筑问题,而且是一个文化问题。房子没了,整个文化也随之消失。老街区消失,相应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消失,传统饭店顾客和老板之间的关系也渐渐消失了。 从传统到现代,存在着一种现代商业中的“质量下滑”规律。传统社会是熟人生活在一起,衣食住行都是在熟人间完成。质量形成口碑,古代工商业是靠口碑来维系。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互相不认识时就要相互打交道,并且打完交道后还是不认识,并且也不需要认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如何建立起来呢?怎样来拯救质量下滑呢?人们找到了一个办法:标准化。通过创品牌,做连锁店,于是,有了“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有了城隍庙小吃、重庆火锅、天津包子、马兰拉面。 品牌是在现代商业的状态之下出现的。在传统街区消失后,现代商业靠大的品牌和连锁店让客人放心。这些品牌连锁店虽然质量一般,但食品安全较有保障。现代社会的连锁店在竞争中也占据优势,它背后有大资本的支持。随着传统社会变成现代社会,它会不断地击垮一些传统的个人饭店。旧式的老字号不存在了,幸存的老字号也搞起了连锁店。例如“全聚德”,成了一个吸引外地游客的地方。北京人不再对“全聚德”感兴趣,而外地人会觉得到了北京就必须去一次“全聚德”。正是这种心理,把“全聚德”养活了,同时也把“全聚德”给惯坏了。 现代的城市化运动所造成的这一改变,是无所不在的。不光是饭店,其实它与一切产品的生产都有关。 实际上,两种不同的饭店是两种不同交换方式的代表。传统的饭店有精心烹制的美味,有传统商业道德的支持,有使人感到愉快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活在熟识的人之中,受到赞扬,欣赏自己的手艺,这里面有无穷的魅力,已经不仅仅是挣钱所能包含的了。生活美学,是各种生活乐趣的延伸。在现代工商业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个人信任关系不存在了,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信任感寄托在品牌上。这一转变在生产者一边,当然并不是不受制约的。品牌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创意、经营理念、资本投入、内部管理、宣传广告效应,再加上可能借用的传统因素等等,这些东西加在一起才形成的。消费者从对品牌的信任,进而发展为对品牌的炫耀。去哪个饭店,穿哪个牌子的衣服,变成了财富的象征,而财富则变成了美的代名词。现代生活使人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市场、商品、资本带来了美,也丧失了美。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后再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制造种种品牌,但却让人失去了一种古代人所特有的享受。 二、当代语境下艺术观念的变化 现代社会带来了美在性质上的根本变化,讨论美学、艺术都需要放在这个背景下看。由此,我们引入到这样一个话题:什么是艺术? 这好像是个很简单的问题,而现在已经变得非常大,大到超出人们的估计。很多人就此写过无数的书。李泽厚1980年代初为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所写的序言中提到:他无意之中说过,艺术是可以“写作很多本书的题材”。宗白华对这句话很欣赏。这使李泽厚感到意外,“颇觉费解”。[1](P1)可能更使李泽厚感到意外的,是这个问题此后的发展。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谈论艺术定义的人越来越多。 先锋艺术出现之后,一些过去人们所假定的艺术的条件都受到了质疑,使这个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例如,过去人们假定,艺术品必然是美的,是个人独创,用康德的话说,与“天才”、“灵感”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持这种观念的人,在碰到先锋艺术时,就会有巨大的困惑。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问两个问题:一些当代艺术品“美”吗?它们成为艺术品是由于它们的“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