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流行的名词,经常出现在众人的笔下和口语中。可是要给这个名词下一个适当的定义,却多少令人有几分踌躇。因为“资本主义”一词的分量并非无足轻重,而且中外学术界迄今似乎尚未达成广泛的一致。一般认为,资本主义最先确立于16世纪的英国和荷兰。可是,“资本主义”(Capitalism)这一名词却产生在几百年后。资本主义这一名词比“资本”(Capital)及“资本家”(Capitalist)更抽象,所以出现的更晚,而且很少被使用。今天人们所理解的资本主义,经历了一系列重要作家的论述,特别是经过了马克思、恩格斯和韦伯的论述。“资本主义”一词的广泛使用,还是进入20世纪后,尤其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该词作为“社会主义”的天然反义词而在政治论坛和学术界反复被提及,以至被认为“过度滥用”。希顿说:“在所有以主义结尾的词中,资本主义一词最容易招惹是非。它的含义和定义是如此混杂”。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曾拒绝在学术著作中使用该词。一些学者认为,既然资本主义一词被高度政治化和过度滥用,就该自此放弃;可是如果我们真的放弃,又必然立刻感到缺憾。事实上,资本主义一词至今仍然被普遍使用,松费尔特说得好:“继续使用该词的一个很好的理由是,任何人都没有提出一个更好的词来代替它,包括对它批评最严厉的人在内。”① 何谓资本主义?它应该是特定的又是相当丰富的概念,涵盖经济,也涵盖法律政治关系和思想观念。经济不仅指城市工商业和商人,也指农业和农民。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基础,工商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刺激乡村经济,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结果在乡村和城镇催生了一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②所谓有效率的生产组织,就是资本主义企业。企业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相应的法律契约关系和制度,相应的思想观念所形成的社会共识,相应的个人权利与自由及其保护。也就是说,资本主义起源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经济的、法治的、观念的和制度的等,它们之间水乳交融,难解难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活动主体的自由,一种受法律制度保障的自由以及这种自由的不断扩大。没有法律的保障就没有企业家,也就没有自由的企业,后者则是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支点。总之,资本主义起源研究本是相当丰富的话题,不能过于简单化、物质化和教条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国内史学研究并没有将资本主义起源作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虽然也发生了一些争论,可依现在的学术水平看,争论的问题多为细节末枝,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在哪朝哪代、雇佣劳动又发现了什么史料等;而对资本主义发生特征的“正统”解释,则没有产生多少疑义。所谓正统解释来自僵化的苏联史学,他们特别强调手工工场的雇佣劳动、商品经济和农民的分化等,同时相当机械地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发生进程的论述,并将不同国家的历史强行纳入他们所认定的西欧范式。因此,那一时期我国关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认识和讨论,是在一个既定的、不容置疑的框架下进行的,那就是:14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在意大利稀疏地出现,包买商支配下的手工工场从分散到集中,随着新航路开辟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工商业领域发展起来。这样的叙事并不违背历史事实,问题是这样的历史事实并不充分,仅仅是一个侧面。那时对该问题的探讨几乎完全归于经济领域,特别是工商业经济,而生产方式的丰富内涵又被极大地萎缩了,似乎仅仅相当于私人雇佣劳动。所以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讨论中,私人雇佣劳动几乎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同义语。 改革开放后,在思想解放春风的吹拂下,现代化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由此引发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及其起源问题。最初,什么是资本主义,我们还没有搞清楚。于是我们的目光转向国外,发现资本主义起源居然是西方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点问题之一,而且是在一个相当大的思考空间展开的。在20世纪50年代和70—80年代,曾经发生过两次国际性大讨论。西方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有的注重从商品经济因素或人口因素解释,有的注重从宗教观念的角度解释,还有的注重产权革命或思想观念的变化。分歧的结点在于:资本主义是经济的、法律的、政治的,还是思想观念的?看来,强调任何单一因素都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我国很多学者也意识到问题之所在,试图跳出传统窠臼,探求一条新的认识路径。 说起我国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不能不提起陈平的一篇文章——《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长期动乱贫穷的病根》——那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春,20世纪70年代末,见于《光明日报》。③现在看,该文之所以在当时引起不小的反响,并不是因其论证缜密、逻辑严谨、史料翔实、运用准确,而是他看问题的角度冲击了几十年来陈旧的思维套路,令人眼前一亮。中国为什么不能像欧洲那样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作者说,在于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单一小农经济结构,即农业生产一直以粮为主,而不是欧洲那样的农牧混合经济结构。农牧混合经济要求贸易和分工,因此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诞生。两年后,周广远完成了对该观点的专业性阐述。他在《世界历史》发表的《经济结构与英国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系》一文④,与陈平一样,仍是以“混合经济结构论”为切入点,但是前提和落脚点还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关系产生的前提”。可见,虽然切入点改变了,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仍然是人们特别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