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06)02-0097-05 自宋末元初中国本土开始植棉,到明末棉纺织副业已成为中国小农不可或缺的生产活动,其在中国经济结构上的地位已仅次于农业。但是近代开关以后,棉纺织副业在小农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减弱,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欧美大量棉织品的输入。本文拟对甲午战前五十年棉布、棉纱的进口态势作一整体考察。 一、棉织品进口贸易的趋势变化 为了便于叙述,本文大致以1871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因为全国范围的海关统计开始于1867年,而且6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1871年欧洲与中国之间电报通讯线建成,缩短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距离,使中国更大范围地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当中,这对西方扩大东方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从而刺激了对中国贸易的发展。加以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使西方工业品成本进一步降低,更加有利于棉织品的海外市场拓展。棉织品的进口在此前后呈现不同的态势。由于五口通商初期,外国棉织品的统计资料较少,本文以1843至1856年英国的棉纱和棉布输入数量以及1859至1871年上海棉布进口货值来展示近代开埠至1871年的变化趋势。由于这个时期棉织品输入几乎由英国独占,而50年代以后棉布进口的大部分是以上海为贸易中心,因此表一、表二资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一 英国棉织品输华数量(1843年-1856年) 年份棉布(匹) 棉纱(磅) 18431,405,5956,210,024 18442,631,6873,110,074 18453,102,3102,640,090 18461,949,3055,324,050 18471,455,7794,454,210 18481,838,2574,553,390 18491,934,4393,200,980 18501,964,1223,011,970 18512,982,6023,842,870 18523,703,4656,871,652 18532,561,9395,244,187 18541,041,9203,486,550 18552,004,6832,867,970 18563,106,8365,579,600 表二 1859年至1871年历年进口棉布货值表 (单位:千两) 1859 8,200 186010,800 186110,250 1862 4,150 1863 4,100 1864 5,367 1865 6,614 186611,492 186711,498 186817,429 186918,805 187017,851 187123,471 资料来源: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2册,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6页 下面的表的数量变化很清楚地显示了开埠后的二十余年间,外国棉织品进口所呈现的态势。 表一显示,棉纱棉布的进口态势都呈不规则波浪状,而且几个较高值相差不大,几个较低值也大致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反映了开关后的最初十余年间棉织品进口呈徘徊状态;棉纱的进口数量明显高于棉布,只有1845年略低。棉纱进口数量大幅度地高于棉布,反映了中国手工纺织业受洋纱冲击要大于洋布的冲击,这必然导致自然经济中的纺织分离早于耕织分离。 表二显示,1862-1865年棉布进口大幅度下跌,1862年仅是1861年的五分之二,1865年也只有1861年的五分之三。1866年以后进口货值则明显上升,尤其1871年中外贸易特别发达,棉制品进口货值已破从前之记录。 实际上鸦片战争前若干年,西方列强就处心积虑地要把中国开拓为商品市场。五口通商以后,大大方便了洋货的进口,英国资本家“兴奋若狂”,他们“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象全都发了疯似的”[1] (p.71)。导致1842-1845年大批进货蜂拥而至,从而出现了1845年进口量的高峰,在以后的十年中,英国输华的棉布总值,很少超过1845年的水平。50年代因太平天国运动,60年代前半期因美国内战,英国棉花来源短缺,洋布价格上涨,进口贸易大幅度下跌,以后贸易即行复活,特别苏伊士运河通航,欧、亚之间电讯交通建立以后棉制品进口贸易呈增长势态。 在整个19世纪,鸦片和棉织品占了中国进口贸易的主体。除去鸦片不计外,洋布和洋纱的进口占了19世纪中国进口贸易的主要部分。19世纪90年代以前,棉货一直居中国进口商品首位,到90年代棉纱由1868年的第四位跃居第一(见表三)。 表三 历年我国入口商品次序表(单位:百万关两) 年代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第四位 第五位 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