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至14日,“比较视野下的国家建设与民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国际楼408会议厅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按照论文主题将会议发言人分成了六个讨论单元。主题分别是:现代国家的性质、争论“中国模式”、争论“民主”、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制度选择与社会治理、现代国家形成的路径与挑战。这些主题既包括理论的探讨,也不乏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既有对国家建设的思考,也不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既不忘以史为鉴,也决不偏离对民族未来的关切。 一 现代国家的性质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徐勇教授认为现代国家的两个基本结构即民族国家的组织形式与民主国家的制度体系。他回顾了自1980年以来我国政治学研究中从回归传统的王道国家向现代国家建构变化的理路。他认为现代国家建构中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之间的非均衡性决定了其建构的路径是多样的,如何平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周光辉教授认为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迎来稳定秩序的原因在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需要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多民族国家认同危机的性质和原因。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化与后发国家“压缩的现代化”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面对这种紧张关系,发展中国家需要树立统合政治共同体的宪法权威、培育超越不同民族、宗教、语言等多元文化共同体差异的公民身份以及加强现代国家制度与机制的构建,提升国家对公民生活的制度化和机制化整合保障能力。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陈金龙教授从历史学的视角回顾和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纪念活动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和必要性,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赢得国内民众、国际社会的认同,消解“他塑”的负面形象。纪念活动塑造了国家统一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外交形象和军事形象,具有表达、感染、聚焦和强化四项功能。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德普教授认为需要反思西方国家建构中将现代国家等同于民族国家加民主国家的观点,因为后发国家往往面临着在多民族国家构建现代国家的任务。在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中,要在承认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宪政制度来构建现代国家,瑞士的制度妥善解决了在多民族国家现代国家构建的问题,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但关键还是要在中国的现实下进行制度创新,不能照搬西方经验。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东亚所寇健文教授从国家意识形态、政治权力结构、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与市场关系的视角出发,将1978年迄今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同1950-1970年代的国民党政权对照,试图发现大陆政权相对于毛泽东时代的差异性,在比较中认为当今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定位比较接近“后极权主义”、“后全能主义”或“硬威权主义”。 二 争论“中国模式”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回顾了中国帝国史脉络中国家的形态特征,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帝国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型和被动现代化,而这种传统帝国特征却也给中国向现代国家的转型提供了“历史红利”。然而,来自西方的压力和内在传统政治制约也带来了转型中的许多问题与困境,主要表现为革命摧毁了儒家政治的价值观念、而中国精英层却还始终将中国看作一个文明载体,不愿全面接受西方价值观,五大宗教商业化、官僚体系缺乏一个价值体系支撑,导致了官僚质量的衰退。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任剑涛教授以西方君主主权和人民主权学说的演进和界定为起点,认为在自然文化民族建构与政治民族建构之间存在党化国家形态,不能简单从自然文化或政治上看待现代民族建构问题。同时,他认为中国在从自然文化意义上建构政治认同的过程中,人民主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原则,但是,从目前的制度安排上,人大制度的间接性和政协制度协商功能的丧失客观上使人民主权被政党主权所控制和垄断,所以必须区隔党权与国权,进而在政府改革过程中还政于民,真正实现人民主权原则。中央编译局杨雪冬研究员在发言中提出三个观点,其一,理性的知识分子要以更大的历史视野来比较中西方的发展和看待中国的未来;其二,2008年金融危机提醒我们要重构国家职能,换一个视角看待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我们理解中国近六十年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发展的启示;其三,要用正常的心态来看待中国的发展,避免一味因为否定西方的发展模式而导致了只能以一种否定的、违背普适性的方式来定位自身。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赵穗生教授在发言中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模式”进行了阐述,首先他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模式”讨论的兴起与深化进行了综述,首先指出“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相似性特征即渐进性、实用主义和实验主义。其次,他探讨了“中国模式”的适用性问题,中国强大的国家能力与对大量资源的掌控使得很少发展中国家能够成功效法“中国模式”。最后,关于“中国模式”的持续性,他认为“中国模式”本身也存在问题,诸如政策制定过程中经济和环境成本过高、高效率的政策制定模式难以达成政治共识、权贵资本主义、发展不公平以及缺乏道德诉求等。 三 争论“民主” 民主问题对于政治学界来说永远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在“争论‘民主’”这一专题的讨论中,六位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准确把握民主的实际内涵、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民主进程之间的相关关系、如何借鉴与反思具体国家的民主转型与巩固的经验教训、如何在民主话语形成话语霸权的情形下反思民主政治的价值正当性以及如何审视在政治思想史中“代表”概念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