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丁国旗(1968—),男,河南荥阳人,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

原文出处:
学习与探索

内容提要:

手机媒体是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由于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现在已很难统计出到底有多少文字与视频是通过它来传播的,手机能否成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也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今天将手机媒体界定为“准第五媒体”比较合适,而它对网络时代文学与社会的影响,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3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2)12-0137-06

      手机媒体是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由于手机携带便捷,短信收发方便,加之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可以拍照、录像、收听广播、上网、收看电视、阅读等,手机已经开始从通讯终端真正走向了信息的接受和发布终端,切实参与到了新媒介的传播当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手机这种新媒体,我们从传播学的立场又该如何认识手机这种新媒体呢?以下笔者结合人们对于手机媒体的基本认识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肯定手机作为第五媒体

      第四媒体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出现后的互联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概念是1998年5月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的。虽然第四媒体的提法并不是一个学术定义,但由于这一说法迅速被社会认同,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不管是在社会生活层面还是在学术研究层面,争论之声基本已销声匿迹。今天,手机能否成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又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然而,与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引发的争论不同,手机媒体是一种尚未完全定型的媒介,它的功能、技术都在不断地开发和提高之中,还有太多的变数,这些无疑给它成为“第五媒体”增添了难度。

      据欧盟委员会第12次欧盟通信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欧盟旗下27个国家拥有的手机用户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总人口数,普及率突破100%,达到103.2%。到2006年10月,欧盟手机宽带平均普及率也达到了15.7%[1]。而在其他地区,手机的拥有率也毫不逊色。截至2006年年底,日本手机普及率达到65%,美国手机普及率达到70%,韩国为80%,新加坡接近100%,中国台湾地区则早已超过100%。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3月底,中国大陆手机用户已超过4.6亿户[2],普及率达到35.3%,这就意味着每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拥有手机。而截至2011年5月底,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9.1亿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18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表示,电信业未来要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打造基础设施—应用平台—智能终端的价值链生态体系,发展手机视频、手机阅读、手机音乐、手机动漫等业务,移动互联网将是电信业又一次“革命”[3]。所有这些都显示了手机强势的发展势头。

      2000年5月17日,在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发出八年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通了短信(SMS)服务,就这样,仅仅5年,中国手机短信发送量就由2000年的10亿余条发展到2004年的2177亿条,前后增长了217倍,依靠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2000多家服务提供商SP(Service Provider)中,月收入超过千万的有5家,超过300万元的有10家左右,超过100万的有几十家[4]。据调查显示,2004年全球手机多媒体用户也由2003年的8600万上升到1.1亿人,相关专业机构估计,全球手机多媒体应用和文字通讯可以为移动运营商带来450亿美元的收入[5]。人们已形象地将手机媒体所引发的产业和市场称为“拇指经济”。

      经过几年的发展,手机媒体具体可利用的手段与形式,已包括短信、彩信、互动式语音应答(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①定位技术、摄像、拍照、视频等多媒体功能,所有这些都为手机媒体化在不同程度上的运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的跨媒体融合,则进一步推动了手机作为新媒体的前进步伐。手机媒体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手机报纸开始出现。“手机报”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它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使用户可以在每天的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全部内容。中国迄今为止推出的手机报纸都是建立在短信技术基础之上的。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2005年2月24日,人民网推出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两会”无线新闻网,首次实现了手机报纸报道国家重大政治活动的历史性突破。2005年8月8日,广东移动与新华社广东分社以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三大报业集团联合创办的手机报纸正式出版发行,手机报将先期开通彩信版和WAP版,目前主要提供《新华社快讯》、《参考消息》、《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九份报纸的内容,并且每日更新,和传统报纸保持新闻同步。

      第二,手机与电视的跨媒体融合。这种融合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手机被引入电视节目的制作播放过程中,即手机参与电视;二是“手机电视”的出现。手机对电视的参与主要表现在电视借助手机媒体的短信功能来吸引观众参与电视。一般来讲,在电视节目中利用短信互动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向观众提供新闻、资讯等内容,这类内容一般是包月收费;二是投票评选,即评最喜欢的演员,选最喜欢的歌曲和最喜爱的节目等;三是参与话题讨论,观众可通过短信对进行中的节目话题发表想法,然后主持人挑选部分短信内容进行讨论;四是点歌点剧,一些晚会、剧场根据观众点播的票数安排节目;五是观众提供新闻线索、路况信息、建议等;六是在线聊天,观众之间、观众与演员之间可通过短信交流;七是参与节目设置的有奖竞猜,这类竞猜的问题答案一般都很简单,有的甚至可以“看节目、发短信、赢大奖”,连猜都省了,这类短信在比例上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八是报名短信,观众通过短信报名参加现场录制、现场答题等节目活动等[6]。在中国,各通信公司和广播电视机构联手展开的各种尝试也把手机电视推到了受众关注的面前。2004年4月,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推出“视讯新干线”移动流媒体业务,与国内12家电视频道达成协议,为视讯新干线提供内容,其中包括央视新闻台与央视4套、9套,凤凰资讯台、BBC等。随后,天津联通开通了基于CDMA手机的掌上电视(GOGOTV),利用CDMA移动通信网络,在手机上成功实现了流畅清晰的视音频传输效果,可以轻松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津卫视及其他省市电视台近20套节目。国内专门为手机播放而制作的电视短剧也已经出现。2005年2月,上海移动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手推出了手机电视短剧《新年星事》,这是国内首部专门为手机消费者量身定制的短剧[7],短剧每集3分钟,共10集。2005年3月27日,由北京乐视传媒投资300万元、中国首部用胶片制作的专门在手机上播放的电视连续剧《约定》在北京开机,全剧共5集,每集约5分钟,共25分钟。除此之外,国内首部手机互动情景剧《白骨精外传》、中国首部手机动漫连续剧《大闹西游》都于2005年面市[8]。2006年11月19日,中国自主研制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测试成功,这无疑将给手机电视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