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廿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傅腾霄 本校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深圳 518060。

原文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世纪之交的历史经验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革命性、科学性与开放性的完美结合。它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一定会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中国文艺的发展起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还就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提出若干意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字号: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正阔步迈向新世纪

      如果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算起,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行程。

      像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要反复经历各种艰难考验一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并非风平浪静。一百年前,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就曾经历过一次长达20年的关于其历史命运的大争论。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攻击和“修正”,但遭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产党人的坚决反对和深刻批判。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等一批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为这场争论作了圆满的裁决。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获得了一次辉煌的展示。

      历史的发展常常是螺旋式前进的。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马克思主义再次遇到了关于它的历史命运的大论战。令人欣慰的是,本世纪的最后20年,正是在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12亿中国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本着“坚持、发展”的原则,采取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国——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又一次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战无不胜的威力。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命运同样不会一帆风顺。在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是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不仅受到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从右的方面的抨击,同时也受到来自“左”的方面的各种干扰。

      在人类发展史上,文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久远的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文艺是如何产生的,文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文艺现象等,一直是众说纷纭。但是,所有这些解说,似乎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下述一些问题:究竟文艺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与人们的意识形态有何关系?文艺与“人”又有怎样一种不解之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就是通过人人都曾千百次接触过的商品开始研究,终于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也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研究中,打开了文艺这座艺术宫殿的大门,让人们第一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那魅力无穷的文学艺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文艺是人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内,最能显示人们对“美”的惊叹和追求;同时,文艺又理所当然地成为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样的文艺作品,既能表现出无产阶级砸烂旧世界的英姿,又能表现出充满着芸芸众生的现实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典型”事例和人物。读者自然会从作家的描绘中惊醒和振作起来,从而走上革命抗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些观点在受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热烈欢迎的同时,必然遭到各种资产阶级创作思潮的抗拒和攻击。正是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文学思潮之中,为无产阶级革命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20世纪有了长足的发展。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比之以往几百年的较为平缓的文学发展来说,20世纪可以说是一个动荡极大的年代。在20世纪初,即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前,除了从19世纪延续而下的强大的传统现实主义思潮,则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从理论走向实践,逐渐显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相对峙的局面。由于批判现实主义一统格局的打破,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显得空前活跃。

      到了本世纪30年代,由于东西方的许多主要国家,如中国、日本、印度以及英国、法国、美国等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被人们称为“红色的三十年代文学”。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到了本世纪的中期,二次大战之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潮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由于前苏联贯彻的某些僵化的创作方法以及他们在政治上出现的种种极“左”倾向,无产阶级的文艺创作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受到严峻的考验。而一股被史家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展迅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几乎成为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文坛的主力军。直到本世纪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当中国摆脱了“文化大革命”的阴影,推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之时,世界文坛又有了一个新的重要现象:人们逐渐地淡化或基本摒弃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把文学看成是政治工具——而越来越承认文学的全人类性,以及对人类进步事业的促进。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当然是一种新现实主义或称为心理现实主义)尽管艺术风格不同,但并非水火不容。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学上的“趋同”的背景之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科学性以及对人类优秀遗产的批判继承特色,才更加为人们所称道。时至今日,当大型的、长篇的文学巨制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受到电视、电子音乐、多媒体电脑等文字型艺术手段强烈冲击之时,的确引起了不少人对文学今后命运的担心。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具有精神需要,即人对艺术品的欣赏,乃是一种精神的食欲,就像肉体的需要那样自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7页。)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人类对精神艺术的渴望,对审美的追求,都很难改变。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将继续带领亿万人民奔向21世纪。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人们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汲取了极为宝贵的营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自诞生以来,不但在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文艺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即使在西方的“自由世界”,也与现代主义文艺、后现代主义文艺、结构主义诗学、后结构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阐释学等一起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结合体。正如有的专家所说,70年代以后,世界文学更是出现了一种引人注意的“趋同倾向”。这种“趋同”倾向的出现,更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巨大生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