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英才教育在东西方国家历史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英才教育是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智力测验(IQ Test)才开始的。二战以后,由于冷战和其他因素所导致的国家间竞争的加剧,一些国家开始关注英才教育。进入21世纪,很多国家对于英才教育的重视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被空前强化,诸国希图通过英才教育追求教育的卓越,进而实现国家的卓越,提升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英才教育相对滞后,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突破我国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与政策障碍,充分认识到英才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清醒把握我国英才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我国英才教育发展的可行之策,为国家发展培育各类英才。 一、英才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一)英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最稀缺的资源,英才教育的使命是培育国家发展所需的各类英才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国家发展的关键变量。人才是人力资源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群体。而人才又是分层次的,“英才”是高层次的人才,居于人才金字塔的塔尖。 英才是人才大军中的一支“特种部队”,有卓越的创新能力,承担更为重要的国家使命,是人才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要素。在我国的学术话语和政策文本中,对于英才有多种称谓,如高端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杰出人才、高层次人才、高级专门人才、领军人才、卓越人才等,本文将这些统称为“英才”。 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英才至关重要。日本教育家麻生诚曾指出:“英才无论在任何社会中,都是绝对必要的。若缺少这部分人才,就必然导致社会的某种衰落表现。”[1]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英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更为凸显。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在此背景下,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发展的基本路径与核心力量。而英才正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强、创新成果质量最高的人才群体。因此,英才或者说高端人才成为国际人才大战的焦点,“加紧开发高级专门人才、鼓励输入高级专门人才、限制输出高级专门人才”是当代国际人才大战的三大战略框架。[2] 在各自领域大有作为、大放异彩的各类英才,不会自发成长,需要从小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而最有可能、最有潜力被培养成为各类英才的后备人群就是“英才儿童”群体。 英才儿童(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是指那些与处在同一环境中的同龄人相比,能够表现出高成就或有着取得更高成就的潜能的儿童,他们在智能、创新能力、艺术能力、领导能力或特定的学术领域具有较高的能力。对于这类儿童,还有天才儿童、资优儿童、超常儿童、高才儿童、优才儿童、早慧儿童、“神童”等各种称谓,本文则统一称之为“英才儿童”。 按照心理学对于儿童的定义,英才儿童的年龄上限是18周岁。英才教育的对象一般指18周岁以下的英才儿童,他们在幼儿园或者中小学就读,也可能已经提前进入大学(如少年班大学生)。广义的或者说非严格意义上的英才教育的对象,也可以把18岁以后直至博士生阶段的青年学生包括在内。 从各国英才教育实践看,一般把同龄人的前10%左右确定为英才儿童给予区分性教育。根据美国英才儿童学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在1994年、2001年、2004年、2008年的调查数据,美国50个州年度选拔英才儿童的人数占入学人数的百分比各州不一,但基本在15%之内,并集中在3%~10%的范围内。[3]英国1999年要求大工业城市的450所中学甄别出最有能力的前5%~10%的优秀学生并向他们提供学校层级的英才教育,[4]2007年要求国家英才青少年学院(National Academy for Gifted and Talented Youth)为全国前5%的4~19岁的英才学生提供特殊课程服务。 英才儿童群体也是分层的。可以把英才儿童分为普通水平、中等水平、高级水平三类,对于不同层级英才儿童的未来发展水平和社会贡献的期待并不相同,教育措施也有差异,总体而言,排在同龄人前1%~3%左右的英才儿童会受到重点关注和特别培养。 英才儿童是潜在的“未来英才”,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和稀缺资源,能否开发好、利用好,至关重要,涉及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核心竞争力。例如,美国1988年《贾维茨英才学生教育法案》把英才儿童与国家安全直接挂钩,认为“英才学生是国家资源,这种资源对于国家的前途至关重要,对于国家的安全与福祉至关重要”[5]。 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差异,必须承认英才儿童具有更大的发展潜能,具有不同于一般儿童的特殊需要,但他们的发展潜能必须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开发,他们的特殊需要必须得到满足,才会转变为现实的才能与创造。美国英才儿童学会认为,大多数英才儿童最终成就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他们是否接受了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养。[6]台湾学者吴武典认为,一个人取得最终成就不是取决于他拥有多少潜能,而是发挥了多少潜能。英才教育的使命就是“挖掘潜能,造就人才”[7]。 根据2010年的官方数据,我国有中小学生2.02亿,如果按照中小学生总量的10%计算英才儿童的规模,我国有英才儿童约2000万。他们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稀缺资源,他们的特殊的教育需要能得到充分满足吗?他们的潜力能得到充分开发吗?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能让他们“吃饱”、“吃好”吗?不幸的是,答案基本都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