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1)10-0006-04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把能力培养提到了突出的位置,发展学生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单纯的“知识型”课程体系,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认为,只有以培养学生一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为核心,运用结合型教学理论,(注:结合型教学理论,是笔者在15年四轮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建构结合型教学理论,旨在在现代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现代教学思想能够为普通教师掌握运用,以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教学高耗低效、师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通过学用结合把教学过程变成学以致用的过程,来构建能力型课程体系,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 结合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它强调在教学过程的各因素、各环节的联系上下功夫,通过“结合”实现“联系”,通过“结合”达到“互补”,使教学在课程间、学科内、单元里三个层面上,形成学用结合的整体。结合型教学理论认为,为了克服课程与教学研究分离的弊端,可以把教什么和如何教结合起来进行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因此,我们主张运用结合型教学模式和学科教学技术,在课程与教学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的机制:通过学用结合,科学地处理课程设计的三大基础(注: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主要有三大要素:知识、儿童、社会。虽说还有其他因素,但都可归并到这三大要素之中,而且与“三要素”相比,它们都是其次的。从国内公开发表、出版的学术著作来看,吕达根据1988年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出版的《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从诸说纷纭中较早归纳了“三要素”说(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并作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学科、学生、社会的关系,形成学生学习与促进发展、课程的学术性内容与生活性内容、课程结构的分散与整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四个关系的有机联系;通过学用结合,构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有机结合的能力型课程体系,即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倾向,在学校、社会为学生特意营造的隐蔽课程的环境里,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获取系统的最基本最有价值的文化科学知识;然后,组织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课程,在运用文化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社会经验,培育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情感,获得人生最基本的能力,从而为人的一生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 结合型教学认为,应建立学用结合的结构。能力型课程,根据教学目标,以能力为核心,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在宏观(学科间)、中观(学科内)、微观(单元里)三个层面上,构建学以致用的教学结构;通过学用结合,在特意安排的潜在课程的空间里,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有机结合的教学结构,通过编写学以致用的能力型大单元教材,形成网络式核心能力课程教材体系。 为什么要使课程体系具有学以致用的结构呢?结合型教学认为,学用结合的结构具有整体功能,能使各类课程整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学以致用的教学过程,具有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养成思想观念、学习思想方法的全面育人的功能。其理由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它是由现代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现代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程教材来认知客观世界,并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要遵循学生认识的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如下图所示的学以致用的学习活动过程。现代教学过程应遵循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构建“教”“学”“用”三环节的学以致用的教学结构,把教学过程变成学以致用的过程。首先,在“教”的环节里,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学科课程的核心知识;其次,在“学”的环节里,组织指导学生训练运用核心知识的技能;最后,在“用”的环节里,组织指导学生独立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机地进行思维训练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培育。这样,教学过程就具有了全面育人的机制,就能处理好学生学习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就能完成为学生奠定全面发展基础的任务。
图1 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结构对照示意图 第二,它是依据教育方针提出的。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指出了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结合型教学认为,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是指与所学专业性劳动相结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体现为学用结合。实践证明,只有在学以致用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处理好课程设计的三大基础——学科、学生、社会三者的关系,三者才能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只有在学以致用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处理好课程结构的分散与整合的关系,才能形成课程的学术性内容与生活性内容的有机联系;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科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才会真正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