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薛海平,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胡咏梅,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薛海平(1979- ),男,湖北黄石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和教育管理;   胡咏梅(1969- ),女,安徽六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和教育评价。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探求出反映国际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四个综合指标,即“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根据这四个综合指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国际教育竞争力水平的排名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1.世界教育竞争力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2.在空间分布上,世界教育竞争力水平区域发展由高到低呈现出较明显的欧洲—北美洲—亚洲—南美洲—非洲的阶梯分布特征;3.教育竞争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4.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水平偏低,亟待提高。最后,笔者针对造成我国教育竞争力水平偏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我国教育竞争力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064(2006)01-0080-05

      一、引言

      教育竞争力在提升一国综合国力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逐步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力,因为教育竞争力关系到科技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准确判定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的位置,对于国家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而关于国际教育竞争力的研究则少有人涉足,而且现有的对国际教育竞争力的研究主要还是以定性分析为主[1],对国际教育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并做出综合评估和排名的研究则是空白。因此,十分需要从概念的界定、指标体系的建立到综合评估方法的确定等方面对国际教育竞争力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

      二、国际教育竞争力概念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国内外学者都没有对国际教育竞争力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美国学者波特是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的著名经济学家,他把国际竞争力界定为在国际竞争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2]。按照波特的国际竞争力概念,我们把国际教育竞争力界定为在国际教育竞争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是世界公认的研究国际竞争力的权威,他们在2002年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将教育竞争力指标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两方面指标[3]。教育竞争力的主观性指标来源于他们对世界各国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育体系、大学教育、经济知识普及、教育资金、合格工程师、知识转让六个方面。教育竞争力的客观性指标包括全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初等教育生师比、中等教育生师比、中等教育入学率、25~34岁人中至少获得三级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高等教育成绩)、成人(15岁以上)文盲占总人口比例、15岁人口的比例调查七个方面。这七个方面的教育竞争力的客观性指标包括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涵盖了教育投入和教育规模两个方面。我们以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教育竞争力的客观性指标为基础,再结合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4] [5] [6],遵循综合性、针对性、操作性、可比性、可得性原则,构建了国际教育竞争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在范围上涵盖了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状况5个方面。该指标体系是与国际教育竞争力的概念密切一致的,因为国际教育竞争力是指在国际教育竞争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体现在一国教育体系中的各个层级教育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上,而各个层级教育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又通过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状况5个方面来反映。

      由于国际教育比较指标收集上的困难,我们最终选择了20项具体指标来反映和衡量国际教育竞争力状况。这20项具体指标包括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4个层次以及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状况5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1.教育资源:包括初等教育生师比、初等教育接受过培训的教师人数占初等教育总教师人数的比例。

      2.教育投入: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生均公共教育支出占人均GDP比重、公共教育支出占总的政府支出的比重、生均公共初等教育支出占人均GDP比重、生均公共中等教育支出占人均GDP比重、生均公共高等教育支出占人均GDP比重。

      3.教育规模: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初等教育净入学率、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中等教育净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岁及以上成人文盲率。

      4.教育效率:初等教育完成率、初等教育复读率。

      5.教育产出:初等教育水平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中等教育水平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高等教育水平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

      我们之所以选择用各级教育水平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来衡量各级教育产出,主要是因为在现有的各种资料中,我们得不到其它的可以用来进行国际比较的教育产出指标。其次是因为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各级教育产出,因为各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必须经过劳动力市场的检验,而各级教育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是这种检验结果的一种反映。从理论上说,初等教育水平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越大,教育产出的得分就越高。中等教育水平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和高等教育水平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越小,教育产出的得分就越高。

      在这些指标中,有些指标是逆指标,如初等教育生师比、15岁及以上成人文盲率、初等教育复读率、中等教育水平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和高等教育水平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对于这些逆指标,理论上应该作正向化处理,但不作正向化处理的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指标的因子负荷系数几乎全部为负数,这已经反映出了这些指标对教育竞争力水平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将不再对这些逆指标作正向化处理。

      在这些指标中,15岁及以上成人文盲率这一指标来源2004年的《国际统计年鉴》,中国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水平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数据来源于《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采用的是最新的2000年普查数据。除此以外各项指标的每一项具体数据都是最新的2001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2004年的《世界发展指标》,可保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由于指标数据缺失的原因,我们删去了一些指标数据缺失严重的国家,最终选择了49个国家来进行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