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2)10-0045-05 如何处理好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间的关系,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一直是摆在英国历届执政党面前的重要课题。“二战”结束后,英国工党率先执政,它以“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cy)为指导思想,强化了政府职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体系,但由于治理不善,随着社会福利支出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渐渐不堪重负,其“经济效率”受到了严重抑制。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的爆发,英国面临严峻的福利国家危机。在此背景下,保守党取代工党执政,并依据“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其执政期间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却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社会公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引起了社会强烈不满。1997年,在阔别执政舞台18年之后,布莱尔代表工党以压倒性的胜利重新执政。布莱尔就任首相后,采纳了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思想作为工党的新政治哲学,并按照这一观念逐步改造工党新形象,推进各项社会经济改革。针对“二战”以来英国政府面临的突出矛盾——如何有效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新工党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社会经济战略部署,并在此框架下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本文拟聚焦于新工党执政时期,展现英国社会经济战略格局的全貌,并将英国教育战略置于这一宏大的叙事背景中加以综合考量,分析把握英国教育战略在其微观经济战略格局中的坐标定位。 一 新工党上台执政伊始,摆在其面前的棘手问题有二:一是如何应对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等国际宏观经济新形势,以及国内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级结构变迁等社会经济现实背景,以切实提高英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二是如何在继承保守党主要改革成果基础上,着力解决其遗留下来的高失业率与严重社会分化等社会问题。这两大问题归结为一点,其实就是:如何在确保英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问题。为了实现这一夙愿,新工党政府确立了三大经济支柱:第一支柱是稳定经济增长;第二支柱是增强经济活力;第三支柱是提高就业率与就业收入,建设公平社会。[1]与此相应,新工党政府提出了三大经济战略,依次是:货币与财政框架、创新国家战略、社会投资国家战略。①这三大经济战略构成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货币与财政框架(A)是总体社会经济战略目标(O)的必要条件,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作保障,根本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双重目标的实现;创新国家战略(B)和社会投资国家战略(C)是总体社会经济战略目标(O)的充分条件,只有增强经济活力与建设公平社会“两条腿”并行,才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目标的共同达成。 相比之下,有关“货币与财政框架”的宏观经济战略与本文要讨论的教育战略并无直接关联,而“创新国家战略”、“社会投资国家战略”这两大微观经济战略则与教育战略关联甚为密切。因此,下面我们将着重讨论新工党确立的两大微观经济战略的历史由来与目标指向。 先就“创新国家战略”来说。为了应对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等国际宏观经济新形势,以及由此引发的英国国内社会结构变迁等现实挑战,早在梅杰政府时期英国就已启动了“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进入20世纪后,英国一直被看作是一个科研实力较强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发达国家,其专利应用比例大大低于美国和其他许多欧洲国家,常常被看成是“精于科学,疏于创新”、“英国发明,美国应用”。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英国政府积极组织力量对这一问题根源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英国经济竞争力之所以落伍,很大程度上缘于自身在注重科学研究的同时,忽略了工程技术研究,尤其是未能很好地解决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2]鉴于此,梅杰政府于1993年发表了题为《实现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的白皮书,其中“讨论了英国国家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这标志着英国已将推动技术创新、科技产业化作为了一项基本国策”。[3]就在这一时期,美国成了引领新一轮世界经济变革的领头雁。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致力于以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基础的“新经济”建设,并创造了一枝独秀的经济神话和成功连任的政治佳绩。这大大刺激了当时英国在野党——工党的神经,英国工党与美国民主党有着相似的政治价值取向,克林顿创造的成就无疑为英国工党树立了“标杆”形象。因此,布莱尔当选工党领袖之后,很快与布朗等工党精英前往美国“取经”。当1997年布莱尔成为首相后,他将如法炮制的“新经济”建设列为了新工党执政首当其冲的任务。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新工党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加强英国创新能力与经济活力的战略计划,如《我们竞争的未来:建设知识性经济》(1998)、《卓越与机遇:21世纪科学与创新政策》(2000)和《变革世界中的机遇:创业、技能和创新》(2001)。这三份白皮书均强调了创新对于英国提高生产率、就业机会与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性。此后,新工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战略行动计划,包括:《投资于创新》(2002)、《全球经济竞争:创新挑战》(2003)、《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2004-2014》(2004)等。2008年3月,布朗政府又颁布了《创新国家》白皮书,正式提出新的战略目标:“我们希望把英国创建成为一个创新国家,因为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只有发掘我们国家中的人才,英国才能繁荣昌盛。”[4]这也标志着英国“创新国家战略”的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