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背后?何谓背后?

——教育社会学学科立场之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孔令新,男,山东曲阜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认为借助社会学的视角可以发现社会和教育事实的真正背后,但它对学科视角的理解是相对主义的,因而有着根本的局限性。由此视角而来的对社会和群体差异的理解由于忽略了首要和根本的社会整体存在的意义及人类完整幸福为何的问题而变得抽象且武断。教育社会学拒绝追问整全并尽可能追求价值中立的研究方式导致的是其难以理解人类的“自然”处境这一真正的背后,其发现或转向的背后更多的是其所想象的背后。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5-0132-07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现代学问,其精神气质在根本上与社会学是一脉相承的。与社会学一致,教育社会学也将自身作为理解世界的诸多学科视角的一种,并将发现事实背后的真相作为研究旨归,或可曰“转向背后”的研究。借助社会学视角,教育社会学认为社会及教育事实正是诸多有差异的群体之间互动组合的结果。正是在区分群体以发现背后事实的同时,弱势群体得以被发现并使得进一步的关注成为可能。这种对视角的特别强调其实正是现代以来学科专业化愈演愈烈的一种典型表现,如此从群体理解社会的方式遗忘了社会本身存在的意义。若将社会仅仅理解为一系列有诸多差异的群体,教育社会学研究本身也可由此被推论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从而不再具有普遍性。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眼中的群体差异的意义及其正当性何在,并反思其借此发现或转向的背后是真实的背后还是更多的是其想象的背后,社会和教育事实的真正背后到底该如何去理解?

      一、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相对主义

      教育社会学常常以转向教育事实的背后作为自己独特的学术追求,这种转向背后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教育社会学声称有其独特的学科视角。通过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我们得以从熟悉的日常教育世界中看到全新的问题所在,由此可以透过表面来揭示教育事实的真相,这亦可称之为教育社会学的想象力。[1]11-16,[2]12-14,[3]25这种教育社会学的想象力根本是由“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语)而来的。这种“社会学的想象力”亦即社会学意识(或社会学视角)可以“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4]15从而真正揭露社会事实的真相。[5]42,[6]7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将这种视角视为思考人类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亦即理解世界的视角之一,也正是视角本身既区分了各学科又显示了各学科价值的边界。[4]5-9教育社会学在分析现实教育问题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自称为“某某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思考、解读、反思等)”,这种现象归根到底乃是其骨子里视角主义的一种无意识的显露。具体到教育问题上,“人”是教育最为关注的核心,教育社会学认定,在对人的理解上不同的学科研究只会拘囿于其学科的视角。[1]12-16,[7]5-7教育社会学坦率承认自己无法就教育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并且认为“不只是教育社会学研究,任何其他学科的研究都不可能进行这种‘全面分析’”。[8]这是一种既谦卑又傲慢的说法。各种学科研究得到的只会是片面、碎片化的认识,每个视角所看到的都是相对的,这种说法听起来颇为坚定,但实际上却很独断,因为这种判断本身就缺乏坚实而令人信服的依据。对视角的这种理解本质上是一种相对主义式的理解。虽然迄今为止都没有出现过一种全面的研究视角,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不会出现。没有一种视角被大家公认为是整体的视角这一点说明不了什么,真理只需被那些理性之人、心智通达之人认可就可以了。即便还没有出现一种整体视角,这也并不等于所有视角指向的层面都一样重要,或没有谁比谁更重要或更出色,亦即否认视角存在着等级。而所有视角都只能导向一种片面、碎片化的知识,这一宣称本身正是对整体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不正是一种绝对、全面的宣称吗?这种宣称本身与其宣称的内容由此自相矛盾。这就是现代以来社会学科专业化背后的根本困境。

      比如,教育社会学常将自身研究视角与哲学视角相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即哲学关注人之价值、意义,构建的是人的理想世界,并认为哲学关注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也不是某个特定的一群人,而是作为人类存在的人,是“大写”的人,即哲学关注的是普遍,而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群体的差异,是特殊而不是普遍。[9]116-117,[10]这也是社会学的学科之眼。借助这一学科之眼,社会学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和弱势阶层。相比之下,社会学认定,对人的研究若不揭示人群差异,“不对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所谓关注‘大写’的人便是一句大而无当的闲话”[10]。姑且不论社会学对哲学的理解是否恰当,这种对其他视角的评价难道不是超出了其自身视野的范围边界?既然社会学承认自身的学科之眼只能看到本学科特有层面的单面、碎片化的知识,它又如何、依据什么对其他视角做出判定?除非社会学掌握了关于其他视角自身的真理,掌握了对世界整体认识的真知,否则严格按照社会学学科之眼的逻辑,它将无法令人信服地评价其他视角。这种评价与比较只能被理解为社会学视角的片面之词,因为这种评价本身与其对自身视角的定位是自相矛盾的,因而不能令人信服。进一步而言,社会学若想恰当地比较哲学与自身视角的区别,姑且不论这种比较方式本身就是现代科学主义精神的一种表现,而若想使这种比较令人信服,社会学只有理解了哲学视角才有可能。为了冷静、客观地描述哲学视角,社会学只有完全进入哲学视角,而且保持自身感受和价值系统的完全开放,以便对哲学理解世界的方式进行最大程度的理解,这样才能获得真正有深度的理解。这意味着社会学必须按照哲学本身的样子去理解哲学,而不是从外面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真正的理解意味着被那些试图理解的事物深深地打动并信以为真。这也意味着社会学对哲学的真正理解将导向对哲学的认同和对自身的否弃。由此,要想使评价维持下去,社会学对哲学视角的所谓理解便只能是浅尝辄止,仅得其形而忘其神,否则社会学将彻底迷失自身。社会学对视角主义的坚持甚至会使其无法否认和评价哲学对其视角主义立场本身的否认。

      说到底,这种具有浓厚相对主义色彩的学科视角的提法,不过是现代性背景下专业化趋势的一个典型表现,且此趋势已久。各个专业学科承认自身只关注整体的一个部分,而不再关注社会的整体。每个专业对各自领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并通过彼此合作的方式不断扩宽并加深各自对整体的理解,以便尽可能弥补自己片面理解的缺陷。但这无法将各专业理解真正统一起来,而且也不会有一个理解的等级秩序出现。这一景象恰如施特劳斯所言,现代人开始知道越来越多的鸡毛蒜皮之事,对最重大的事情却惊人的无知。我们零售的是理智,批发的是疯狂。[11]4之所以这样,根本源于专业化本身无法解决的困境。专业化是个现代现象。专业化的目的乃是认为为了理解整体,就要先研究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当把各个部分理解透彻,便可组合部分以理解整体。但根本问题在于若不知何为大象,对大象没有一个在先的整体理解,即使我们把大象身体的各个部分了解到了每一个细胞,我们又将如何将这各个部分重新组合为一个完整的真实大象?如果对事物没有一个整体的领会,就根本无法进行各个部分的组合工作。专业化最终是无法理解整体本身的,也无法再进行真正重要的评价,这是其致命的缺憾,也是相对主义本身难以逃脱的命运。

相关文章: